蒲州梆子《薛刚反朝》介绍

行乐贤、秦学敏改编

《薛刚反朝》导读

周传家

“薛家将”故事是隋唐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甚广,妇孺皆知。 “薛家将”第一任主人公为薛仁贵,《旧唐书》卷八三、《新唐书》卷一一一均载其传。他出身穷苦农民,太宗征高丽时从军,留下 “白衣破高丽”、“三箭定天山”等传奇故事。《永乐大典》卷五二四四载元代讲史话本 《薛仁贵征辽事略》。元杂剧、明清传奇和花部地方戏中均有描写薛仁贵征东、征西的故事戏。薛仁贵的儿子薛讷 (即丁山),娶樊梨花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薛讷的第三子薛嵩 (即薛刚),为人豪迈,以膂力骑射闻名,曾率领各路人马反抗武则天,最终恢复李唐王朝,可以说是历史上真正反过 “唐”的人。清姑苏如莲居士编辑的一百回 《反唐演义传》(又题 《薛家将反唐全传》)生动地描述了薛刚大闹花灯、打死皇子、惊崩圣驾、三祭铁丘坟、保驾庐陵王、中兴大唐天下的故事。浪漫的气息、传奇的色彩,构成了此书的文化主调,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毛泽东在延安时曾两次寄书给正在苏联上中学的儿子岸英和岸青,其中就有 《反唐演义传》。

蒲剧 《薛刚反唐 (朝)》就是采撷 《反唐演义传》中若干重要情节,并借鉴吸收了同题材的鼓曲、时调、评书结撰而成的,原名 《归宗图》。1959年由行乐贤、秦学敏进行改编后,定名为 《薛刚反唐》。描写薛刚性情鲁莽,好酒贪杯,经常在京城闯祸,因此被送至阳河做官的薛丁山次子薛猛处管教。适逢元宵佳节父母寿日,公务在身的薛猛派薛刚回京拜寿。因怕他贪杯闯祸,临行前特地在薛刚手心写上 “禁酒”二字。不料酒宴间老母为他开戒,薛刚连吃几桶,醉意朦胧,趁兴街上观灯。恰遇权奸张台之子、新科探花张登云走马过市,踩伤游人后竟欲扬长而去。薛刚抱打不平,上前拦住马头。张登云迎面挥鞭打来,薛刚陡然火起,一拳将其打死。张台闻讯带兵前来,薛刚驱散兵丁,打进御园,不慎扯掉老皇的影像,紧急中折了一条桑棍,闯出京城长安……

权奸张台早就恨透了薛门忠良,借机进谗将薛猛父母立斩金阶,并抄斩了薛家在京的三百余口。随后即派薛猛的心腹部将宋廉来阳河提调薛猛进京,以便拿下问罪,使其还朝受死。宋廉遵照母亲的嘱托,劝薛猛反上长安报仇雪恨;却被薛猛痛骂出帐,拔剑自刎。夫人要反,薛猛又用自杀相要挟,极力阻止。权奸张台同党马文渊带着圣旨前来摘取官印,薛猛被迫交出印信和兵权,带上夫人和三岁的独生子薛蛟 (又叫 “三月蛟”)进京领罪,结果被押上法场。薛家世代故交老臣徐策为保留忠良后代,在法场上毅然用自己的儿子换回薛蛟,并含辛茹苦地将其抚养成人。

当年闯出长安的薛刚,落草青龙山,招兵买马准备复仇。十三年后与幸免于难逃往韩山的妻子纪鸾英相会,夫妇聚集重兵准备反唐。其时薛蛟已长大成人,徐策挂图训子,向他讲明实情,命他投奔薛刚夫妇。薛蛟乃前往韩山搬兵,与薛刚会兵都城,逼迫皇帝签订城下之盟。最终在徐策的协助下,铲除权奸张台,重整朝纲。

蒲剧 《薛刚反唐 (朝)》是一出悲壮激烈的忠奸斗争戏,它成功地塑造出薛刚和薛猛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揭示出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薛猛是一个具有复杂内心世界的悲剧人物,当奸臣张台进谗借机屠杀薛门全家的时候,他正以两辽王薛丁山之子、世袭金锁侯的身份,统领十三万人马,与夫人 “双刀马氏”镇守阳河,完全有自卫还击的力量。而且他身边的张宪等人也全都激烈地主张举兵除奸。然而由于愚忠观念作祟,薛猛在紧要关头却交出印信和兵权,并大骂劝他举兵报仇的宋廉是 “逆臣之辈”,撤其座位,将其赶出营帐,逼得宋廉拔剑自刎。妻子要反,他以自杀相要挟,绝不准许。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并非没有悲伤和仇恨,也不是根本不想为惨死的爹娘报仇;只是由于性格的软弱,对封建统治者充满幻想,才委曲求全,忍辱求生,结果是害己害人,日暮途穷。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薛猛处理成一个感情浅薄、心地虚伪、毫无血性的小人,而是真实细腻地展示出腥风血雨的紧急关头他内心深处的恐惧、矛盾和痛苦,揭示出谨慎被动的软弱性格所必然导致的悲剧命运。剧中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人物矛盾的两面,交融着同情和讽喻,存在着丰富的潜台词。

常言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薛刚和薛猛虽是同胞兄弟,但性格迥异,形成鲜明的对比。薛刚于粗鲁中流露出真挚, “浑气”里包含着正义,尤其是他那豪放不羁的坦荡性格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薛猛的形象是悲剧性的,薛刚的形象则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开始,他牢记着薛猛的嘱咐,回家拜寿滴酒不沾。老娘赐酒,他上前欲接,看到手上的 “禁酒”二字,连忙推开,将酒杯闪落在地。老母问明原因,夸他长进,并给他开了酒戒。他立即吩咐丫环端来脸盆,洗去 “禁酒”二字,竟然一口气连吃数桶,结果闯出大祸。逃出长安,路遇哥嫂,得知父母被害噩耗,薛刚像孩子似地号啕大哭,一口咬住小侄儿薛蛟的胳膊,用只有他薛刚才有的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此时此刻又疼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而后面薛刚和薛葵父子俩相认的场面更令人忍俊不禁。

和人物设置相映成趣的是,此戏在结构布局上也具有悲喜交织的特点。 “阳河摘印”、“法场换子”、 “举狮观画”、 “叔侄相会”,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悲剧线;而 “弟兄路遇”、“韩山相聚”、“跑城除奸”,则隐约连成一条喜剧的线。悲和喜两条线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相互转化,在对比和衬托中既表现出生活的斑驳陆离,又营造出和谐统一的艺术美。

此剧的表演也极有特色。著名生角演员阎逢春扮演徐策,著名净角演员杨虎山扮演薛刚,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杨虎山扮演的薛刚粗犷豪放, “兄弟路遇”一场风趣多姿;阎逢春的徐策忠正机警,“跑城”一场以螺旋式回转的帽翅特技表现欣喜的心情,堪称绝技。为了表现醉酒的形象和神态,此戏还创造了许多生动逼真的表演程式,如 “醉步”、“醉眼”、“醉打”等,醉眼迷离,醉步踉跄,身体摇晃,持物不稳,并配有罗帽功、嘘口功、水袖功、缨带功等特殊的高难技巧,增强了表现力,平添了审美情趣。

蒲剧 《薛刚反唐》堪称同类题材剧目中的佼佼者,1959年由晋南蒲剧院行乐贤、秦学敏进行改编后,进一步突出了人物性格,强化了悲剧与喜剧交插发展的独特风格,并吸收了京剧 《徐策跑城》的情节,加强了对徐策的刻画。剧本收入中国戏曲研究院编的 《戏曲选》第6集,1963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原本藏临汾蒲剧院。

薛刚反唐的故事历代被各种声腔剧种广为传唱,北方梆子系统的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莱芜梆子、曹州梆子、山西北路梆子都有 《薛刚反唐》这出戏。《薛刚反唐》还被南方许多剧种移植,如川剧中有 《阳河堂》,温州乱弹中有 《阳河摘印》,潮剧的保留剧目中有 《薛刚反唐》。安顺地戏擅长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表现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民间艺人有 “戏叙史册”之说,其剧目具有以史为线索的性质,因而把剧本叫做 “地戏谱”。“谱,布也,列年事也。”安顺地戏剧目是按照历史年代进行编排的,现存剧目中也有 《薛刚反唐》。京剧中的薛刚反唐故事戏竟有十余出之多,如 《九焰山》、《闹花灯》、 《阳和摘印》 (又名 《阳和堂》)、 《法场换子》、《铁丘坟》、《举鼎观画》(又名 《双狮图》)、《徐策跑城》等,实际上同属一个故事,只是情节略有不同而已。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秦腔《赵氏孤儿》介绍

2021-7-13 15:23:08

戏曲知识

晋剧《打金枝》介绍

2021-7-13 15:29: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