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鉴改编
《春草闯堂》导读
陈培仲
著名戏曲作家陈仁鉴根据莆仙戏 《邹雷霆》改编、创作的 《春草闯堂》是一出风靡全国、脍炙人口的优秀喜剧,被公认为推陈出新的范例。
陈仁鉴 (1913—1995),福建仙游县人。早年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曾在报社当过职员,后开始从事文艺创作。1942年考入福建师专,并组织兴化剧社,任编剧兼演员,课余演戏宣传抗战。1954年在仙游鲤声剧团任专职编剧,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改编、创作了 《春草闯堂》、 《嵩口司》、 《团圆之后》、《新春大吉》、《太平天国》、《一文钱》等古代戏以及 《大牛与小牛》、《三家林》等现代戏。他长期蒙受冤屈,在精神上、肉体上遭受种种折磨,但从未动摇他从事戏曲创作的信念。“文革”期间他被遣送回村管制劳动,在贫病交加之中,他写了 《改陆游诗句》以明其志:“管制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振歌台。夜阑卧拟新词壮,劳动英雄入梦来!”表达了对祖国戏剧事业的深情眷恋。1980年调福建省戏曲研究所任职,在年老多病的情况下,继续创作了 《寻妃记》、 《存储春秋》、《状元遁》等剧本,并撰写近20篇剧论文章,表现出这位历经磨难的老人对民族戏剧的执着追求。1999年出版的 《陈仁鉴戏剧精品集》,收入其代表剧目6部和13篇文章,大体上概括了他的创作成就和理论主张,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旧本 《邹雷霆》有三条线:一是李金环与邹雷霆的爱情戏,有 “救李”、“闯堂”、“证婚”、“见父”等关目。二是李金环之父李阁老与尚书吴侗的关系线,他们是冤家对头,因为邹雷霆打死尚书之子吴独霸,两家都派人到华宁县调邹雷霆,李要调邹到京与女儿完婚,吴要调邹到京与儿子偿命。但是,邹已被绿林豪杰事先救出,县令无法交差,被迫吞金自杀;三是邹雷霆与渔女张玉莲私订终身这条线。邹逃难来京,打虎救驾。张乔装改扮,来京寻夫。几经周折,皇帝赦了李阁老、张玉莲的 “欺君”之罪,并封邹为兵马大元帅,李金环为一品夫人,张玉莲为二品夫人,以一夫二妻大团圆谢恩结束。全剧情节曲折,虽有某些可取之处,但枝蔓芜杂,且多俗套,总的倾向是美化封建统治阶级,糟粕多于精华。
经过改编、创作后的 《春草闯堂》,可谓脱胎换骨,令人刮目相看。改编本抓住原本中 “家院闯堂”这一戏剧性的情节,又创作了 “改书”这一关键性的情节,以 “闯”字贯串全剧,在 “认”字上做足文章。重新处理了人物关系,将原本中的家院改为小姐的贴身丫环春草,着力描写她的聪明才智,见义勇为。将原本中吞金自尽的县令,改为一个趋炎附势、认势不认理的知府胡进。全剧主要情节围绕春草、胡进、李半月 (即原本中的小姐李金环)、李阁老几个展开,而将原本中张玉莲一线全部砍去,使得情节集中,人物性格鲜明,构成一出思想深邃、结构精美、妙趣横生、歌颂与讽刺兼而有之的喜剧。
作为一出笑料迭出的喜剧,《春草闯堂》没有人为的误会和廉价的噱头,而是用新颖独特的构思和真实可信的性格征服观众。陈仁鉴很重视将戏的故事安排得有趣,也就是有 “局式”。他认为 “对剧目要推陈出新,就要靠我们有一个新颖的艺术构思,把传统戏里传统的写法、传统的思想逻辑全部推倒丢掉,找出新的 ‘局式’来”。 “局”有大有小:波澜壮阔,情节崛突,是 “大局”;小智小巧,微波回荡,是 “小局”。该剧正是由许多小 “局”引出一个大 “局”(即李阁老由拒绝认婿到被迫认婿)的戏。但不管 “小局”还是 “大局”,都是由人物性格派生出来的。剧中那些巧妙的情节,正是 “人物性格和成长的历史” (高尔基语)。例如,“闯堂”就全剧而言是个 “小局”,但又是以后一系列矛盾冲突的起点。因此在改编者的笔下,写得摇曳多姿,煞是好看:春草看到薛玫庭 (即旧本中的邹雷霆)被押往公堂,她很担心这位因仗义救人而打死恶少吴独的英雄吃亏,就冒冒失失闯入公堂,观看审案。当胡知府慑于诰命夫人 (吴独之母)的压力,即将 “杖毙”薛玫庭时,春草大胆阻刑。她自身人微言轻,当然无法阻止,于万般无奈之中,情急生智地将薛冒认为李府的 “姑爷”,并面对面地与诰命夫人展开斗争。“冒认姑爷”这一行动,正是春草不畏权势,机智灵活并带点冒失劲儿的结果。剧本生动地描绘了她随机应变,一问一答,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过程,显得她的冒失行为既勇敢大胆,又稚气调皮,完全符合她的身份、地位和性格。而胡知府又是个惯于看风使舵、急于攀附权贵的官吏,他既糊涂又狡猾。为了证实春草认的姑爷是否属实,他要同春草一起去找千金小姐李半月对证。他的如意算盘是:如果属实,他正可以借此邀功请赏,攀上地位更高、权势更大的李阁老;如果不属实,再去讨好吴尚书。因此,他急急忙忙想赶到李府。而春草因怕自己撒的谎 “露馅”,一路磨磨蹭蹭,寻思对策。这两种不同的心理冲突,产生了 “坐轿”这一绝妙的 “局式”:春草故意落后慢行,急得胡知府先是下轿同行,继而让春草坐轿,自己跟着随行,最后跟着轿子跑,摔了两次跤,出尽了洋相。整场戏载歌载舞,忽快忽慢,时高时低,用莆仙戏特有的方法和舞蹈,展示抬轿、坐轿的种种花样,刻画人物不同的心态神情,演绎出精妙绝伦的喜剧场面。以后的 “证婿”、“改书”、“送婿”、“认婿”等局式,也无一不是由人物性格衍生出的喜剧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推向高潮,为坚守 “礼法”、 “门第”绝不认白丁兼 “杀人犯”的薛玫庭为婿的李阁老造成一个难以摆脱的困境,迫使这位圆滑世故、老谋深算的大官僚面对满朝文武的祝贺和皇上御书 “佳偶天成”的匾额,不得不承认李半月和薛玫庭的婚事。
好的 “局式”得来不易。其中单是 “改书”这一点子,陈仁鉴就想了几年时间。一次,他偶尔翻阅 《隋唐演义》,看到李密给徐茂公的信中说:“不赦南牢李世民”。徐茂公和秦叔宝谋划,改 “不赦”为 “本赦”。另一次,看到一本旧地图,把各省的省会称为首府,就联想到 “付”可改为 “府”。由此得到启发,让李半月和春草将李阁老给胡知府信中的两句词 “老夫不许他乘龙,首付京都来领赏”,偷偷修改为 “老夫本许他乘龙,首府京都来领赏”。两字之改,意思全变,本来是李阁老让胡知府带着薛玫庭的人头到京城领赏,变成他大吹大擂送薛到京城邀功,弄得满城风雨,惊动朝野,造成既成事实,迫使李阁老乖乖地认婿,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正是 “改书”这一点子,解开了整个戏的 “扣子”,使全剧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在满堂欢笑声中,人们祝贺李半月、薛玫庭建立在伸张正义思想基础上爱情有了美满结果,赞扬春草这个 “小人物”将知府、阁老、皇帝等“大人物”调动得团团转,辛辣地嘲讽了封建官场的黑暗腐朽,体现出 “卑贱者真聪明,高贵者实愚蠢”的意蕴,给人留下了隽永的回味。
20世纪60年代初,《春草闯堂》由仙游县鲤声剧团首演,由许秀莺饰春草,王国金饰李半月,陈邢阳饰胡知府,大受欢迎,很快传开。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国有600多个剧团先后移植上演此剧,其中由范钧宏、邹忆青等移植改编,由刘长瑜主演的京剧 《春草闯堂》,更是称绝一时,并成为该院的保留剧目。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曾改编为故事片 《假婿乘龙》。《春》剧除单行本外,还收入王季思先生主编的 《中国当代十大喜剧集》、郭汉城先生任总主编的 《中国戏曲精品》等选本中。1962年老舍先生曾挥毫写诗,赞曰:
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
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魂断团圆后,神移笑语前。
春风芳草碧,莺啭艳阳天!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