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鉴
《团圆之后》导读
陈培仲
生长在封建家庭、从小耳闻目睹封建礼教罪恶的著名戏曲作家陈仁鉴,一直有一个宿愿:“写个戏捅一下封建礼教的心脏。” 《团圆之后》正是他以自己的心血浇铸成的利刃,以其犀利的锋芒刺向封建制度,其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圆熟,在当代戏曲作品中是罕见的。这个震撼人心的大悲剧与他执笔改编的优秀喜剧《春草闯堂》,堪称当代戏曲作品中的双璧,同为 “化腐朽为神奇”的杰作。
陈仁鉴 (1913—1995),福建仙游人。生前曾任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顾问,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他一生经历复杂、遭遇坎坷,屡受磨难。从1949—1978年间,蒙受种种不白之冤,长期身处逆境。但他以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坚持戏曲创作。一生共创作60多个剧本,绝大多数都曾搬上舞台,为我国戏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他身上,充分体现出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子精神。其作品有 《春草集》、 《陈仁鉴戏曲选》、《陈仁鉴戏剧精品集》多种。《团圆之后》还被收入 《中国新文艺大系戏剧集》、《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中国戏曲精品》等多种选集中。
《团圆之后》,亦名 《父子恨》,是根据莆仙戏传统剧目 《施天文》改编的。描写叶婉娘与表兄郑司成相爱,暗结珠胎,怀孕两月后被贪财慕势的父兄强迫嫁给施家。婚后夫死,叶氏与郑司成旧情难断,暗中往来,共同教子施佾生 (即原本中的施天文)成名。佾生得中状元,为孀居的母亲请旨旌表,以彰贞节。叶氏被置于尴尬境地,决心与郑司成断绝往来。正值送郑出房之际,恰被过门三朝的儿媳妇柳懿儿撞见,叶氏羞愧自缢。施佾生恐真情败露,不仅母誉家风不保,而且有欺君杀头之罪,于是求柳氏承担逼死婆母的罪名。柳被按察使洪如海判处死刑,却被知府杜国忠看出其中隐情,要求重审。佾生被逼走头无路,欲饮毒酒自尽。临饮时见郑司成在母亲灵前哭吊,劝郑将毒酒饮下。郑明知有毒,但痛不欲生,临死前将真情说破。佾生始知毒死的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悔恨不已,父子相认,同死灵前。官府将柳氏释放,欲将叶氏的 “贞节牌坊”改赐柳氏。柳悲愤不已,撞坊而亡。
原作 《施天文》中,郑司成和叶氏是被批判的 “奸夫”、 “淫妇”,柳氏是被赞扬的 “孝妇”,而杜国忠则是为民伸冤的 “清官”。全剧竭力维护的是封建伦理道德,美化封建制度。改编本反其道而行之。它重新开掘了思想意蕴,颠覆了原本的主题,重新处理了人物关系,将郑、叶、施、柳四人塑造成既有各自弱点,又是心地善良具有正义感的复杂的艺术形象。他们既是封建礼教的信奉者、维护者,又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牺牲者。他们都是封建时代的顺民,只希望平静地生活下去,甚至逆来顺受,俯首认命。但这种起码的正当要求和生存权利都无法达到,不得不以死来抗争。他们置身于由封建皇权、婚姻制度、贞节观念、宗法制度、刑律法令等交织而成的重重罗网之中,无论怎样挣扎都难逃悲剧的命运。例如施佾生本来是封建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中了状元,踌躇满志,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再加为母亲请得旌表,可谓三喜临门。谁知大祸接踵而来。为求 “三保”(一保祖上家风,二保母亲名节,三保为夫官箴),他恳求妻子承担忤逆之罪,幻想再以状元名分,设法解脱;在无计救妻的情势下,转求杜知府,谁知知府居心叵测,要穷追到底;在走投无路、准备饮酒自杀时,却发现母亲的 “奸夫”竟是 “表叔”;在骗 “表叔”饮下毒酒后,又发现 “表叔”正是自己的生父。最后他大彻大悟,临终时向夫人喊出: “吾父有何罪?吾母岂无耻?”并嘱咐后事:“生身父母须合葬,葬在郑家祖茔里;我身埋在父母侧,墓碑切不刻姓施!”表明他是堂堂正正的郑家子。剧本在层层递进的矛盾冲突中,将施佾生从自负到自责、迷惘、挣扎、愤恨、觉醒、反抗的心理过程,刻画得委婉细腻、真实自然。同样柳氏这个逆来顺受的淑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最终也觉醒,一头撞死在“贞节”坊上,爆发出强烈的叛逆火花,格外明亮。剧作家摸准了施佾生和柳氏的思想脉络和心理过程,写足了他们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地地道道的悲剧构思产生出动人心魄的艺术震撼力。
杜国忠已不是原剧中的 “清官”,而是阴险圆滑、狠毒残忍的伪 “善人”,死心塌地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他确实从专横暴戾的洪如海的刑场上,救出了柳氏,但其出发点不是为民伸冤,而是为了查处 “奸夫”、 “淫妇”,以挽救世风,施行教化,也为了怕皇上的 “旌表”被施家冒取。他要追究状元的欺君之罪,以维护封建纲纪的权威和尊严。他与洪如海是一文一武,一 “善”一凶,其实同是封建秩序的卫道者,同样是以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方式杀人的刽子手。全剧通过上述人物之间的尖锐冲突,通过两代无辜夫妻的鲜血和生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吃人的本质,在相当深广的程度上和范围内鞭挞了整个封建制度,达到了作者 “予旧制度以毁灭性的轰炸”的创作初衷,产生出惊人的穿透力和爆破力。
在艺术表现上,《团圆之后》的成就同样相当出色。为着把积压在内心的对旧意识的憎恨感情引发出来,陈仁鉴说:“我想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深刻观察力,激越而兀突的生死挣扎,人物形象的特殊深刻性、社会性,吸收进我的作品中来,并溶化在我们充满戏曲特点的舞台中去”。的确,该剧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深刻细腻的心理刻画, “热”起 “冷”结的情节安排……都有别于旧的已经凝固的老套子,创造出一种中西结合的新的文学样式。即以开头和结尾的设计和处理而言,就不同凡响,足以见出作者的匠心和功力。传统戏曲作品,一般都以 “大团圆”为结局。而该剧一开始则以施佾生中状元、成新婚、请旌表的阖家欢庆、贺客盈门的喜气洋洋的场面开始,而以请旨修建贞节牌坊为中心事件,暗中埋伏了巨大的危机,点燃了矛盾的爆发点,引发出环环相扣的连环爆炸,最终导致施家满门的灭顶之灾。结尾则安排了郑司成、施佾生、柳氏相继而死的悲剧高潮,让他们发出了椎心泣血的控诉和撕心裂肺的呐喊,使他们在这个令人窒息的黑暗王国中,发出一丝反抗的亮色,从而深化了反封建的主题。欢乐的开头与惨绝的结尾遥相呼应,以喜衬悲,更为沉痛。这正是传统编剧法中所说的 “凤头”和 “豹尾”,既漂亮,又挺拔,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团圆之后》于1957年5月由福建仙游县鲤声剧团在福州首演,由王必庆饰施佾生,王国金饰柳懿儿,反响强烈。1959年夏,该团北上巡演,沿上海、南京、济南等地直到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演出,一路颇受好评。复旦大学赵景深教授说:“《团圆之后》这出戏使人惊心动魄,写旧礼教的毒害深入人心,很像希腊悲剧。这出戏思想性很强,各报都有好评,有的认为比 《大雷雨》更深刻、更惨痛。……我很喜欢,多少年没有看到这样的好戏了!一开始矛盾冲突就展开了,全剧始终在紧张当中,一个个问题、一件件事、一个个人,接二连三地发生、出现,叫人的心跟随剧中的苦难不断起伏、跳动。……使人联想到莎翁的戏。”赵教授将 《团圆之后》与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并提,颇有见地。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团圆之后》的改编者,在推陈出新上,推出来的并非无产阶级之新,而是资产阶级之新。这个戏表面上是反封建,实质上是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我认为 《团圆之后》,不但不是好戏,而是个有害的戏”。不同意见开展争鸣是正常的,真理会愈辩愈明。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团圆之后》被不少剧种和剧团移植上演,被香港一家电影制片厂改编为故事片 《同命鸳鸯》,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舞台艺术片广为传播,被不少专家、教授写入戏曲史和教材,说明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