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狱卒平冤》介绍

《狱卒平冤》创作组,武纵执笔

《狱卒平冤》导读

陈培仲

新时期以来,在戏曲创作中,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力作不多,由武纵执笔整理改编的楚剧《狱卒平冤》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继 《十五贯》、 《团圆之后》又一 “点石成金”的范例。

武纵 (1943— ),原名罗慕磊,湖北武汉人,武汉市楚剧团专职编剧。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76年开始从事戏曲创作,曾创作和改编多个戏曲剧目,其中楚剧 《不称心的女婿》、《狱卒平冤》、 《彩凤搏鸦》等,很受观众欢迎。他的剧作擅于发挥楚剧的特长,生活气息浓郁,长于塑造各种 “小人物”,表现他们机智幽默、见义勇为的品格及他们内心的愤怒与不平,多具悲喜剧风格。

《狱卒平冤》的前身叫 《九人头》(又名 《武昌奇案》),描写药店郎中张大洪见色起意,冒名秀才杨春龙深夜作案,杀死民女王玉环的兄嫂,致使杨春龙蒙受不白之冤。糊涂的江夏县令草菅人命,阴险的狱吏趁机作恶,结果酿成了九条人命。剧中人物,从县令、狱卒到店堂伙计,有的谋财害命,有的包藏祸心,所谓“车、船、店、脚、衙,无罪也该杀”。最后由一个刚到任的巡抚大人,轻而易举地捕获真凶,了结此案。这原是一出情节离奇、美化封建官吏、歌颂惟有青天大老爷才能惩恶扬善的传统剧目,已辍演多年。1981年,湖北省文化局、省剧协等有关单位联合组成 “楚剧传统剧目整理、改编小组”,对几个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其中 《九人头》一剧,由罗慕磊执笔,初稿 《黄鹤楼传奇》于同年上演,次年易名 《狱卒升堂》,保留原剧的主要反面人物———一个糊涂透顶的县太爷,重新塑造了捕快、狱卒、班头、店家等身卑职微的小人物,他们有胆有识、见义勇为,冲破重重阻力,破奇案、平冤狱,从台角边缘走向台中,于是 《狱卒升堂》应运而生,谱写了一曲 “聪明的禁子、糊涂的县官”的喜剧。在此基础上,创作人员又广泛听取专家和观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增设了反面人物,而且都老奸巨猾,精明透顶,十分厉害,这就给小人物的一方增强了难度。他们不仅需要勇敢,更加需要智慧,终于利用官场的矛盾,使破案成为可能,由 “巡抚平冤”升华为 《狱卒平冤》,拓展和深化了主题。从 《黄鹤楼传奇》到 《狱卒升堂》再到 《狱卒平冤》,可谓经历了三级跳,步步高升。该剧的成功,不仅凝聚了执笔者和参与者的心血和智慧,同时也彰显了锲而不舍、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难能可贵。

《狱卒平冤》对原作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宛如在一株枯死的朽木上注入新的生命基因,从而培植出新的花朵。它虽然保留了原剧的主要案情,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歌颂和批判的对象颠倒过来,通过杨春龙、王玉环冤案的造成和狱卒吴明、禁婆靳氏以及店家、班头为他们奔走伸冤的过程,将这组小人物为受冤者抱打不平的正义行为,同巡抚、知府、县令等大人物草菅人命、尔虞我诈的卑劣行径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冲突,从而揭露封建官场的黑暗和丑恶,使其思想内涵有了相当的深度。

杨春龙、王玉环的冤案,是由敕封 “江南明鉴”的武昌知府及其门生、江夏县令一手造成的。当知府大人在黄鹤楼前的接官厅接受众官祝贺之时,苦主王玉环前来恳求这位 “明鉴”大人作主,查明双亲被杀的真相。知府大人见王玉环“满面羞涩”有难言之隐,便主观臆断为 “情人作案”,“凶手就是杨春龙!”并命江夏县令去了结此案。江夏县令在承办此案过程中,明知杨春龙确系冤枉,但他为了维护恩师的尊严和自己日后的升迁,为了不让 “恩师倒台就刨了我的根”的事件发生,他做了个 “聪明的糊涂人”,竭力维持原判,并将敢于作证的店家和为杨春龙说话的吴明各责打四十大板,还将吴明贬为狱卒。吴明在禁婆靳氏的激励下,设计让杨春龙和王玉环狱中相见,辨明实情,又查访真凶、药店郎中黄四方,证据在握,越级密告武昌知府。然而表面满口答应有错必纠的这位 “明鉴”大人,为了自身的威望和前程,明知有错却匿案瞒冤,真是 “公堂”不公, “明鉴”不明。不仅如此,他还授意县令 “抽薪止沸”,将吴明发配沙门海岛。在万般无奈之际,吴明从班头口中得知,知府即将接任巡抚,而原来的巡抚正 “气得胡子翘上天”,抓住他们之间狗咬狗的矛盾,吴明终于利用巡抚之手,扳倒 “江南明鉴”的知府和江夏县令,为杨春龙、王玉环平了冤,然而吴明自己却被安上“私行办案,以下犯上”的罪名被解押进京,后果自然是凶多吉少。

改编者没有被原剧本那些曲折离奇的情节迷住视线,写成一部悬疑剧,也没有驾轻就熟地写成一般化的公案戏,而是着力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他们摈弃了传统剧目中那种常见的类型化、模式化的老套子,力求写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发展。例如主人公吴明,原本是县衙的捕快,对官场中不平之事司空见惯,并不想多管。但当受尽皮肉之苦的无辜者悲愤地泣诉道: “你、你……你们公门之中,难道就无有一个讲良心的人么!”。吴明的良心受到震动,斗胆讲了几句实言,却被重罚四十大板,贬为狱卒。这场戏,对吴明 “想说不敢说”的畏惧心理刻画得真实可信。第三场 “质对”中,吴明那种 “想做又不愿做”的愤懑心情,跃然纸上。后来他在热心助人、心直口快的靳氏的激励、支持和配合下,私访真凶,越衙上告,一步步被 “逼上梁山”,铤而走险,最后以极大的智慧利用官吏之间的矛盾,告倒曲意逢迎的县令和匿案瞒冤的知府,为受害者伸张了正义,而本人却落得个披枷带铐的下场!这一悲剧结局,是犀利的一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王法的阶级本质。剧本在塑造吴明时,充分注意了人物的历史具体性,并未拔高他。在特定环境里,他敢怒不敢言,想躲躲不开,想跑跑不掉。在错综复杂的矛盾 (包括自身的内在矛盾)中,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峰回路转之中,用他的生活逻辑和行动轨迹,行进在卑微中见崇高的人生之路上,显示出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格魅力。这种并非 “高大全”的典型形象,显然更加适应当代人的审美心理。

剧中还穿插了两对男女的爱情描写:杨春龙和王玉环从相约、相怨到相知、相爱,历经磨难,九死一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吴明与靳氏则在为人伸冤、伸张正义的思想基础和共同斗争中,建立起患难与共的感情。当吴明被铐上京之际,靳氏毅然与之同行,这种生死相依相伴的情愫,感人至深。谢柏梁教授对此评论道:“中国戏曲中男女爱情大多是才子佳人的卿卿我我,吴、靳二人作为禁卒,作为中年人的醇厚而高尚、舍己去救人的崇高爱情,使得戏曲爱情谱上,又织入了更新、更深、更可敬可佩的新的旋律、真的节奏、善的音符和美的调性。”

武汉市楚剧团曾携此剧参加1985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由于盛乐饰吴明、张光明饰靳氏,荣获包括剧本、表演在内的十项大奖。根据 《狱卒平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1987年获第七届 “飞天奖”。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高甲戏 《连升三级》介绍

2021-7-14 11:12:38

戏曲知识

黄梅戏《天仙配》介绍

2021-7-14 11:15:4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