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洪非根据胡玉庭口述整理改编
《天仙配》导读
刘彦君
黄梅戏是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地区,主要流行于安徽省的地方剧种。一百多年以前,黄梅戏的前身叫 “黄梅调”,也叫 “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比如 《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 《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后来,黄梅戏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 《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观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 (旦角)、曹增祥 (小生)、丁和寿 (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剧目如 《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对传统音乐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还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表演动作。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许多方面都比农村演出时期有了发展。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尤其是40年代的黄梅戏,已经成熟。
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的重视,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黄梅戏从安庆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至今,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成为安徽省的骄傲。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乐方面增强了 “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突破了 “花腔”只能专戏专用的束缚,同时,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断若续的 “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大大提高了剧种的表现力。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很多,但大都进行了整理、重编。如 《打猪草》、 《夫妻观灯》、《天仙配》、《蓝桥汲水》、 《补背褡》、 《梁山伯与祝英台》、 《秦雪梅吊孝》、《柳树井》、《春香传》、《女驸马》、《牛郎织女》、《党的女儿》、《江姐》、《刘三姐》等,不胜枚举。其中的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拍成了电影,为黄梅戏的广泛流传,为保留黄梅戏艺术家的卓越风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黄梅戏艺术,就不能不提起为黄梅戏艺术作出巨大贡献的一批老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潘瞡?等。其中,尤以严凤英最为突出。至今,人们只要提起黄梅戏,就会提起 《天仙配》,只要提起 《天仙配》,就会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试想,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会唱严凤英那段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呀!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成了流行歌曲,万人传唱,严凤英功不可没,《天仙配》功不可没。
《天仙配》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 “36大本”之一,为黄梅戏传统剧目,又名《七仙女下凡》,敷演董永行孝遇仙事。
董永行孝事最早见于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魏晋时,曹植 《灵芝篇》和干宝 《搜神记》增加了天帝遣神女下凡,助董永偿债的情节。唐代董永变文和宋元话本 《董永遇仙传》,着重描写路遇、偿债、诀别等部分。明代青阳腔 《织锦记》(现存 《槐荫相会》、《槐荫分别》两出)又丰富了变文和话本的描写,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清代地方戏的很多剧种能演此戏,剧名或称 《槐荫记》,或称 《白日缘》,剧情基本相同。
原剧是一宣扬孝行、孝道的故事。写秀才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玉帝命七仙女下凡,赐婚董永,结百日之好。七仙女为董永帮工的傅姓人家一夜织成10匹锦绢。傅员外惊疑,焚契赠银,认董永为义子,将董永3年的长工期限改为百日。百日期满后的回家路上,七仙女告诉董永她乃玉帝七女的真实情况,并称她已怀孕,赠白扇、罗裙后,重返天庭。董永将白扇、罗裙等宝物进献朝廷得官。七仙女送子后归天。董永与傅家之女结婚。
1952年,经班友书、刘芳松、郑立松、王圣伟等加工,强化了该剧的民间色彩和世俗因素。将董永的身份由秀才改为农民,使之成为劳动人民的象征;剔除了命运天定的宿命论色彩,将七仙女奉玉帝之命嫁给董永,改为因思慕人间生活而私自下山,路遇董永,产生爱情。并强化了路遇的喜剧性。11月赴上海演出。
1953年,陆洪非根据胡玉庭口述本改编全剧。确立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离合为情节主干,删去了董永认傅为干父、进宝得官、迎娶傅女等枝蔓,以及有关的10多个角色,并重新改写了唱词。
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一等奖,饰演七仙女和董永的严凤英和王少舫获表演一等奖。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陆洪非的改编本将此剧改编为电影。
1963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与香港繁华影业公司,将 《天仙配》合拍为宽银幕影片,易名 《槐荫记》。
黄梅戏 《天仙配》在一百多年辗转流传的过程中,蕴涵了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意蕴。在早期,它寄托着我国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理想期求:善良、聪慧、吃苦耐劳、忠于爱情。既美貌如花。宛若仙女,又能干无比,夜织锦绢10匹;既能满足审美人生的需要,又能帮助自己获得社会实现。就象所有的女性都期待着 “白马王子”的出现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一样。同时,董永的憨厚、孝顺、执着、责任感等,也表达了我国农耕时代的人们对男性人格和性格的朴素梦想。
到后来,由于男女主人公社会身份、心理动机、性格内涵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它逐渐成为我国广大农民,乃至整个民间社会对于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爱情、婚姻生活的理想寄托。七仙女下凡,在传说中原本是因为不甘天上的寂寞,才跑入人间生活。而在后来的诸多版本中,七仙女更多地是出于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在多年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凝结为剧中一些唱段所描写的种种境界,如 “夫妻双双把家还”一段中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担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夫妻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等,已成为人们对于纯真爱情、美满婚姻普遍憧憬的具有典型性的话语编码,而获得了社会性的情感认同。
《天仙配》成功地塑造了七仙女、董永等人物形象。董永的朴实、憨厚、至诚,土地的幽默、诙谐、善良,特别是七仙女的热情、直率、天真、活泼,以及她对人间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执着,对强权的抗争等,都成为 《天仙配》的舞台生命历经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天仙配》在音乐方面也是黄梅戏的代表之作。一方面,它完整地保留了黄梅戏形成初期流行于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一些黄梅采茶调等民歌曲调,另一方面,又适当地吸收了一些其他音乐成分,人声帮腔,亦唱亦表,委婉清新,增强了 “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突破了某些 “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产生了许多家喻户晓、屡唱不衰的经典唱段。
在表演上,《天仙配》保留了黄梅戏富有生活气息、载歌载舞的特点。移步换形,优美生动。水袖飘逸舒展,步履轻盈曼妙,形体造型因素中强调姿势的美感和动感。如 “路遇”一场中,二人动作的点闪穿梭,董永三次询问槐荫树时与七仙女的回环往复,都恰倒好处地表现了黄梅戏亦唱亦动的表演特色。
《天仙配》受到普遍的喜爱,是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的精湛技艺分不开的。严凤英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表演质朴细腻,十分注重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女性形象,七仙女则是她完成的最重要的艺术形象之一。王少舫本来学的是京剧,但在黄梅戏的演唱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