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五女拜寿》介绍

顾锡东

《五女拜寿》导读

谭志湘

越剧新编历史故事剧 《五女拜寿》是著名剧作家顾锡东的代表作。

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作家感触良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乃至亲情的变幻莫测,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对于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家认为 “很有重新鉴别认识的必要”。这时作家已写了不少现代戏,如 《红叶经霜》、 《花落花开》、《复婚记》等,《汉宫怨》、《五女拜寿》、《刘伯温拒婚》、《三救郎》、《三弟审兄》等一批历史故事剧则是借史籍或是小说传奇中一些情节、人物生发开去,构成戏曲篇章,书写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五女拜寿》的创作与一个评弹曲目有关。评弹表现的是一位官员因受牵连而被抄家丢官,两个女儿对待贫困潦倒的父亲截然不同,其中一对即是邹应龙与其妻,辨善恶,明事理,善待一无所有的老父亲。这一故事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他是 “有感于今而借鉴于古,或读史而用其有益于今,由浅入深,由俗趋雅,务求与时代群众感情相通,为越剧提供些博观众喜爱的新剧目”。

《五女拜寿》具体的缘起还在于嘉兴地区越剧团青年队。越剧团有一批年轻演员,她们需要展示才华的机会,但越剧大多是生旦戏,有才华的年轻人多,舞台实践的机会少,于是顾锡东决定写一出群戏,让这些年轻靓丽的姑娘们同时登台亮相。于是一出有五女五婿、五个丫环、两对老夫妻……众多人物的戏诞生了。1982年春节,嘉兴越剧团首演即引起轰动,之后,在全省及上海演出四百多场。1984年此剧获全国优秀剧目奖。后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成立,对此剧进行再度加工并演出。《五女拜寿》对省小百花越剧团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进京、赴港演出。长春电影制片厂将此戏拍成电影艺术片搬上银幕。

《五女拜寿》讲述明嘉靖年间,户部侍郎杨继康六十大寿之期,五女五婿前来拜寿。玉如意、金寿星、红珊瑚、翡翠瓶,众女儿女婿敬献贵重寿礼表孝心,惟有养女杨三春与其夫邹应龙两手空空而至。杨夫人嫌其贫,将三女夫妇逐出家门。官场之中,风波险恶,杨继康瞬间被抄家、丢官,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困老者。众女婿为之而变脸,女儿之中有无奈相随夫婿的,也有变本加利逐父出门的,惟有三女夫妻收留二老,悉心侍奉。三年后,杨夫人六秩大寿,已经官复原职的杨继康再开寿宴,众女儿女婿前来拜寿。经历了宦海风波、世事变迁的杨继康夫妻,指责、惩处了认贼作父的二女夫妇,认患难相助的婢女为义女,依旧是五女拜寿,阖家团圆。

看来这是一出挞伐势利之徒,褒奖孝义贤明之辈的戏曲,似有落俗套之嫌,其实不然。在浩如烟海的传统剧目之中,颂扬孝女贤妇的戏不少,指责、奚落、嘲讽嫌贫爱富、见利忘义负心之人的戏也不少,但多是为一人一事而作,似 《五女拜寿》这样的群戏却是罕见的。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出家庭伦理道德戏,但通过五个女婿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品格志向……表现的却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社会。更有五个女儿、五个婢女、同窗同僚、陌路相逢的穷书生……通过众多人物的刻画,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社会生活长卷之中的众生相。

在当今舞台之上,以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为例,一出戏演两小时二十分钟足矣,如果再长观众就会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坐不住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塑造众多人物?这是一个群戏创作中的难题。 《五女拜寿》从大处着眼,从细微之处落笔,做到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在大张大阖、大起大落之中拷问每一个人的灵魂,且有戏可看。

一拜寿是杨继康处于富贵之时,四个女儿四个女婿一个比一个孝顺,纷纷要接父母到自己家中养老。继而官场发生变故,杨继康沦为罪臣,失去安居之所。四个女婿虽然都是退避三舍,不肯收养,但作家着墨却浓淡不同,重写二女杨双桃、丁大富夫妻。作家在这里运用了误会法,杨双桃以二老衣衫光鲜断定父母一定是告老还乡。她算计母亲手中有私房银十万两,因此,她嘴甜如蜜,曲意逢迎,百般卖乖讨好。待明白事情真相,她即刻换了一副嘴脸,指桑骂槐,恶狠狠地骂丫头,想尽办法将父母赶出家门,全无半点亲情可言。及至父亲官复原职,杨双桃又演出一幕要挖婢女双目的闹剧,以掩饰自己过去的丑恶行径。至此,一个无情义、无廉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巧舌如簧,能言善变的 “变色龙”立于舞台之上。她有美丽的外貌,也不乏聪明,她让我们想起了生活中那些 “变色龙”的迷人色彩和迷惑性。杨双桃这一人物是具有认识价值的,杨双桃的 “三变脸”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作家还用浓墨重彩刻画了义女杨三春、邹应龙夫妻,他们是生活之中的光明与希望。杨三春备受母亲、二姐、二姐夫冷落欺凌,并非是义女之故,完全是因为她嫁的穷书生科考又落了榜。于是这位没有金钱又没有权势背景的女婿,与扬州首富、尚书公子这两位女婿从处境、人品、气势、举止言谈上形成对比。作家不在亲生与非亲生上作文章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势利的亲生女反不如义女,亲情也为之变味儿。

最为精彩的一笔是身为七省巡按的邹应龙归家不是锦衣玉带,而是布衫皂巾,一副落魄之态。在传统剧目中有薛平贵、薛仁贵、秋胡等发迹之后怀揣金印,素衣小帽见妻子试其是否贞洁者,也有方卿身穿道袍归来,隐瞒已经飞黄腾达的真相,为的是羞辱姑母…… 《五女拜寿》抛开这些旧套子、陈路数,使这一情节变得别有情趣。杨三春看到丈夫的衣着装扮,立即安慰邹应龙: “不得功名不要紧,夫妻相守过光阴”。邹应龙告诉妻子已经登科,但做官却不易,必须要先做奸臣严嵩的门生,杨三春立即明白是丈夫 “骨头硬”,不肯为做官而卖身投靠。邹应龙却拿出一颗金印,杨三春、杨继康、翠云不能不产生误会,风波陡起。这时邹应龙乃说明自己为锄贼而施一计,微服私访已掌握奸臣罪行。这场戏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悬念叠生,引人入胜。既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又塑造了人物,写了贫贱夫妻的真情,写了书生的骨气、智慧,写了杨三春豁达大度和黑白分明的爱与憎。

与之相对照,有些人物作家着墨不多,寥寥几笔,人物的面貌特征就出来了。邹应龙的弟弟邹士龙出场很晚,但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邹士龙雪地救起丫环翠云一场戏,着重表现他男女之间有大防的顾虑。看到倒卧雪地之中的姑娘他欲救又怕,欲不管又不忍心。在翠云苏醒过来又晕倒之际,他急扶,又缩回手,以背撑住翠云,直至唱出 “请姑娘,放心喝下这暖肚汤”,又取来嫂嫂的旧衣裳为姑娘挡寒……使这一人物得以完成。只有一场戏,几个动作,一个善良忠厚的书生就活了起来。

如果说一场戏塑造了一个邹士龙,那么大女儿杨元芳则是通过一段唱、一个动作,使她有别于其他四个女儿。杨元芳见父母落魄,二妹夫妻不肯收留,她上前拉父母随她回家,遭到丈夫训斥。这时杨元芳抑住哭声,哀哀地唱出: “痛断肝肠忙下跪,哀求官人发慈悲……”一个欲行孝不能的懦弱女儿形象通过 “下跪”、“哀求”、“哭诉”得以完成。更有甚者,丫环夏莲只有几句台词,一两个动作,就让观众过目不忘,称之为 “配角也有戏”。主人势利,丫头倚仗着主子撑腰,肆无忌惮地骂三春夫妇 “小姐不像像丫头,姑爷不像像猴头……”当杨继康沦落之际,她看主人脸色行事,狠狠地打了老夫人身边的丫环翠云一记耳光,为的是当初她嗑着瓜子柴房寻衅闹事之际,翠云打了她一巴掌。如今她有恃无恐地跳了出来,喊着叫着: “这一巴掌我要打还!”时间流逝,观众可能忘记了 “夏莲”这个名字,他们叫这个人物是 “嗑着瓜子闹事,打人一巴掌”的势利丫头。

《五女拜寿》人物众多,头绪繁多。一方面写家庭矛盾,一方面写朝廷之中的忠奸之争,其中还穿插婢女的重情重义。邂逅的穷书生搭救陌生女子于风雪之中,既是儿女亲家又是同僚的礼部侍郎惧怕奸党,不肯相援相救……真可谓是千头万绪,枝蔓横生,纷繁散漫,但作家紧紧抓住的是人生际遇处境变化,从富贵至贫贱,由贫贱再至富贵,铺排场面,展开矛盾,塑造人物,因此全剧达到了形散神聚,散中有敛,脉理自在,头绪虽多却不乱的艺术效果。

顾锡东曾经说过此剧受莎士比亚名剧 《李尔王》影响较大。如果不是作家提起,单看剧本,很难将两个剧目扯到一起。但细细想来,人物关系的设置,贫富交替出现等戏剧情节确有 《李尔王》的影子。由此我们看到一个有才华、有很高艺术修养的作家是如何借鉴,又是如何创作的。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沪剧《芦荡火种》介绍

2021-7-14 11:17:17

戏曲知识

越剧《红楼梦》徐进改编-介绍

2021-7-14 11:19:3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