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红楼梦》徐进改编-介绍

徐进改编

《红楼梦》导读

安葵

越剧 《红楼梦》是剧作家徐进根据同名古典小说改编的。小说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曹雪芹著,高鹗续。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情节,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兴衰的历史,塑造了从贵族到奴婢数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内容十分丰富,被称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曹雪芹 (1715—1763)是清代著名文学家,《红楼梦》是他 “披阅五载,增删十次”的呕心沥血之作。开始有不完整的不同版本流传。乾隆五十六年 (1791)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 《红楼梦》120回本出版,被称为 “程甲本”,第二年他们又修订排印,称为 “程乙本”。之后 《红楼梦》得以更广泛的流传。

小说 《红楼梦》问世后,出现了多种杂剧、传奇改编本。阿英编 《红楼梦戏曲集》收有10种 (中华书局的编辑说,他们另外还看到二种),但这些剧作都没有在舞台上流行。后来京剧、评剧、越剧等地方戏也都有取材于 《红楼梦》的剧本,但大多是写一个人物或一个片段,成功的作品也很少。徐进于1955年开始改编的越剧 《红楼梦》,后由上海越剧院徐玉兰、王文娟演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仍保留在舞台上,被称为越剧的四大精品之一。

徐进原在一所西药房当职员,但他更热爱戏曲。上世纪40年代袁雪芬在上海进行越剧改革,剧团招考编剧,徐进成为惟一被录取的 “状元”。之后他为越剧改编创作了许多剧目,影响最大的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与人合作)和 《红楼梦》。

把篇帙浩繁的小说 《红楼梦》改编为一部两三个小时演出的舞台剧,难度是很大的。越剧 《红楼梦》最重要的成功之处是它比较忠实于原著而又发挥了戏曲和越剧的长处。为此,作者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徐进首先认真研读原著,他说:“我决定笨拙地然而苦心地做一种摘记,即把书中一些重要事件罗列成行,予以推敲和评比,从这里做出抉择”。徐进在阅读原著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了原著的精神,并根据戏曲剧本的要求来选择情节和细节。

经过认真研究,他 “确定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作为戏的中心事件,而围绕着这一爱情悲剧,适当地扩大一些生活描写面,歌颂他们的叛逆性格,揭露封建势力对新生一代的束缚和摧残。也就是说把爱情悲剧和反封建精神揉合在一起,编织成一条线索,从而选取小说中某些典型情节,融会贯穿起来,在有限的范围内去体现原著小说的精神面貌”。
这一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宝黛爱情虽然不能概括 《红楼梦》的全部内容,但它确是 《红楼梦》的主干。宝玉黛玉也是作家最钟情的人物,选取这一中心情节,重点塑造好宝玉黛玉两个人物,就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原著的思想和精神。

贾宝玉是贵族家的公子,必然带有生活环境形成的特点,林黛玉是贵族家的小姐,但又处于寄人篱下的地位;但两人都具有叛逆的性格。越剧 《红楼梦》吸取了当代 《红楼梦》研究的新成果,既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又突出了其主导的叛逆的一面。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又是戏剧重要的元素。为了塑造好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并使戏剧演出引人入胜,作者精心挑选最有表现力的事件和片段,并有机地组织起来。剧本以黛玉进府作为全剧的开场,不仅简洁地介绍出主人公和贾府中众多的人物,还深刻地写出了主人公以及其他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林黛玉初进贾府,受到了合府上下热烈的欢迎;但她的内心却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悲凉感觉。在众多的人物中,王熙凤的表现极为特殊和突出,她既善于逢迎,又表现出她掌握着很大的权力。这也埋下了在宝黛的未来命运中她将起重要作用的伏线。宝玉最后出场,这不仅在众人的烘托中更显突出,而且也强调写出了男女主人公一见便互相爱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如今已成为最流行的越剧唱段,甚至成为人们熟知的口语。这一场作为宝黛爱情悲剧的开端,写得是很高明的。

第二场宝钗出场。宝钗的身份,性格都与黛玉不同。这一人物的描写不仅增加了戏剧矛盾的复杂性,而且与黛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第三场读 《西厢》写出二人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爱情意识。剧作家选取了原著中的这一片段,表现了传统文化对二人关系发展的影响,使这一爱情描写独特而又美丽。虽然在贾府中偷鸡摸狗的事情司空见惯,但青年男女的正当爱情却为封建家庭所不容。另一方面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也与贾府的标准相悖,所以男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

贾宝玉对父亲要求他成为 “禄蠹”的叛逆与爱情的自主要求都被他的父亲看成大逆不道,因他的 “不肖种种”便 “大承笞挞”。这在小说中是分在几回里描写的,剧本的第四场和第五场对小说中有关情节加以集中,使戏剧矛盾更为激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在与薛宝钗的对比中,写出了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纯真。贾政对宝玉的管束似乎在宝黛爱情这条主线之外,但它表明这样的家庭是不会允许宝玉自由选择爱情的。

随着二人爱情的发展和对外界束缚的感觉的明显,黛玉更增加了担心和悲凉,第六场 “闭门羹”是林黛玉对宝玉的误会,但她悲剧的预感是真实的。 “葬花”则是黛玉这种心理的集中表现。她以花比人,比自己的命运,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心里是清楚的,可能造成她悲剧的是环境,但她却只能向宝玉做一些发泄,希望宝玉能成为她真正的知音和依靠力量。她的侍女紫鹃理解并同情黛玉,因此以林姑娘要走来试探宝玉。宝玉憨态大发,矛盾进一步暴露。于是有王熙凤的 “调包计”,黛玉焚稿归天,悲剧走向结局。

从以上简略的分析可以看到,把长篇小说改编为戏曲剧本,精心选取情节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越剧 《红楼梦》的作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剧本选取的情节清晰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宝玉黛玉爱情悲剧的进程,这就从一个主要方面体现了原著的思想内涵。选材精当,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第一点原因。

第二点,由于作家选材精当,所以人物形象塑造非常鲜明。主人公宝玉、黛玉的形象突出丰满。宝玉对黛玉的感情真挚以致于发痴,而在 “不肖种种”中又表现出他不屑仕进、亲近下层的人等性格和感情。黛玉的性格则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真性情,她对宝玉有深深的爱,对周围的人也是喜怒皆形于色;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有浓浓的悲剧情结。这两方面紧紧交织在一起。

除主人公外,剧作还写了薛宝钗、贾母、贾政、王熙凤、王夫人、紫鹃、袭人、晴雯等十多个人物。虽然都着墨不多,但由于选取了这些人物最突出的行动,所以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袭人,在 “不肖种种”、 “笞宝玉”、 “闭门羹”、“葬花、试玉”、“王熙凤献策”、“金玉良缘”等场都有出场。虽然每次话都不多,但都起了关键的作用。她劝宝玉亲近宝钗,帮主子出主意,看来都是为主子好,又都是出于利己的动机。她不动声色,但又很 “果断”,所以剧作写出了这一人物的不简单。

人物性格是在人物关系中显现的,人物关系又形成了人物的生存环境,所以在剧本中把人物关系写准确,写深刻,是非常重要的。徐进先生认真研究和把握了小说 《红楼梦》中人物的关系,又根据戏曲剧本的特点组织剧本的结构,所以剧作中的人物疏密得当,人物关系紧密、清晰。除了前面讲到的宝玉、黛玉这一对主人公的爱情关系以及与宝钗的纠葛外,贾政对宝玉的管束也是决定他命运的主要环境因素。贾母对他是宠爱的,但在决定他的婚姻时,贾母又是悲剧的主要制造者。其他人物,如王熙凤、王夫人、袭人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进来。所以整本剧作,人物多而不乱,次要角色篇幅不多而又眉目清楚,全剧结构紧凑而又丰满。作家在这部作品里所体现的功力和技巧是值得认真学习的。

第三,戏曲剧本的特点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在叙事中抒情,以情感人,越剧在这方面尤为擅长。《红楼梦》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在黛玉葬花、焚稿和宝玉哭灵等场次中为人物写出了充分抒情的唱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这是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又一个原因。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同时又是一部富有诗意的作品。小说中的人物写了许多诗,但剧诗与抒情诗又是不同的。曾有剧作者把小说中的诗原样写进戏里,但如戴不凡先生所说:“这些都是曾使我们流过眼泪的好诗,可是一搬上舞台,那将成为最拙劣之曲”。徐进写的这些唱段融合了原著的诗意,又按戏曲的规律进行了新的创造,通过演员演唱,取得非常感人的效果。

除了与叙事结合的抒情唱段外,剧作家还着力为主人公写了重点的唱段。黛玉主要有 “葬花”和 “焚稿”。在 “葬花”一场的唱词中剧作家所写的词与原作的葬花词浑然一体;在 “焚稿”中作家采用了黛玉与知心的丫环紫鹃对唱和对话的形式让黛玉的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把断肠文章付火焚……谁知道,诗帕未变人心变,可叹我真心人换得个假心人。……万般恩情从此绝……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 “冷月葬诗魂”是在黛玉与别人联诗时咏出的诗句,用在此处却很恰当。

“哭灵”一场是小说中没有的,但是很多改编本都有这一情节。徐进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在这里让宝玉充分地集中地抒发一下感情,不仅是塑造宝玉形象的需要,也是戏曲观众的心理要求。尽管黛玉已死,观众却仍想看到这对主人公的感情交流。这种交流是通过宝玉与紫鹃的对唱表现的,前几场那种蓄之既久的感情到这里得到尽情抒发,把悲剧引向高潮,抒情的效果与戏剧的效果达到高度统一。《红楼梦》用诗的语言写人物,通过戏剧性人物的行动表达浓郁的诗意,所以它是很好的剧诗。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越剧《五女拜寿》介绍

2021-7-14 11:18:19

戏曲知识

《牡丹亭》汤显祖-介绍

2021-7-14 11:20:2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