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汤显祖 著
董 昕 注释
《牡丹亭》导读
周育德
《牡丹亭》传奇是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汤显祖 (1550—616),字义仍,号若士,一号海若,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史》有传。明隆庆四年 (1570),汤显祖中举,文名远播。但因拒绝权臣张居正的罗致延揽,直到万历十一年 (1583)始成进士。授南京礼部太常寺博士,后升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上 《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朝廷政治的腐败,语诋神宗皇帝,此疏震动朝野。汤显祖因此被谪为广东徐闻县典史添注,后任浙江遂昌知县。在任五年,兴文教,灭虎患,整顿治安,发展农桑,公平赋税,抑制豪强,甚至做出除夕遣囚回家和元宵纵囚观灯的非凡举动。口碑载道,至今不替。他做到了一个清正的地方官所能做的一切,却一直受到猜忌和压抑而不得升迁。在矿监税使即将到来的时刻,汤显祖无力拯民于水火,即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里,离开了污浊的政坛,专心从事写作。汤显祖的戏曲剧作有《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世称 《玉茗堂四梦》或 《临川四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牡丹亭》。
汤显祖出生在启蒙思想活跃的晚明社会,少年时代即受泰州学派哲人罗汝芳的熏陶,后来又接受进步思想家李贽和名僧真可的影响,多方面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汤显祖摆脱传统礼教的羁绊,高举 “情”的旗帜,提倡顺乎自然的 “至情”,认为人生而有情,人的 “至情”有超越生死的不朽的意义,即所谓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牡丹亭》传奇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这种思想。
在 《牡丹亭》之前有一个话本短篇小说 《杜丽娘慕色还魂》,提供了杜丽娘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的基本故事框架。汤显祖在 《牡丹亭》中对杜丽娘的形象做了成功的戏剧化的再创造,非常生动地描述了这个青春少女为追求理想的爱情而出生入死的生命历程。
南安太守杜宝为了使独生女儿丽娘 “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请来老学究陈最良给她做塾师。不料陈先生开讲的第一课 《诗经·关雎》却开启了杜丽娘青春的窗户。杜丽娘独立地思考,悟出这是一首热烈的恋歌,于是青春觉醒。她在丫鬟春香的怂恿下,溜出闺房,来到后花园,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春天,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命和春天一样美丽。她感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感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无情人辜负了大好春光;感叹年已及笄,青春虚度,不能自主婚姻。游园归来,杜丽娘做了一梦,梦中与一年轻书生幽会,但一场美梦被母亲的呼唤惊醒。杜丽娘在现实中无法找到理想的爱情,只好寄情于梦幻。第二天,她独自再到花园,希望旧梦重温,但是得到的是一片惆怅,无限悲伤。杜丽娘因情而梦,因梦而病,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自画肖像,离魂而逝。死后三年,岭南书生柳梦梅路过南安,在后花园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日夜深情地呼唤。杜丽娘的游魂到来,发现痴情的柳梦梅正是她的梦中情人,他们大胆地结合了。杜柳二人的至情至爱,使杜丽娘获得了新生。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重新回到人间。还魂后的杜丽娘回到现实的世俗社会之后,继续接受严酷的考验。固守封建礼法的杜宝不相信杜丽娘可以复活,更不承认女儿与柳梦梅的自主婚姻。经过生死洗礼的杜丽娘已经变得非常勇敢,她与父亲坚决地争执辩理,直闹到金銮殿上。皇帝降旨完婚,杜柳的自由婚姻终于合法化。
杜丽娘的生命历程成功地体现了汤显祖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复甘义麓》)的艺术体验。《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对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作了热情的讴歌。汤显祖说,“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记》)。杜丽娘是一个 “情之至”者。她为情而死,死只是她追求理想之路上的一个驿站,是新的追求的起点。由于经过出生入死的考验,她的理想爱情终于实现。汤显祖相信天地间是存在一种超越生死的男女 “至情”的,他的 《牡丹亭》告诉人们说这种 “至情”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和胜利,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在社会上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以至于在 《牡丹亭》问世后,有娄江女子俞二娘读 《牡丹亭》幽思痛惋,断肠而死的人间悲剧;有杭州女伶商小玲痛歌 《寻梦》而气绝于台上的戏曲传说;有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的林黛玉闻歌 《牡丹亭》而伤心泪落的生动描写。 《牡丹亭》的舞台生命历数百年而不衰,主要是杜丽娘这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体现了合乎人性的“情之所必有”的理想的感召力。在以爱情为题材的古典戏曲作品中, 《牡丹亭》是唯一可以和王实甫 《西厢记》媲美的杰作。
《牡丹亭》还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如对爱情无比执著的痴情的柳梦梅,与杜丽娘心心相印的活泼的丫鬟春香,思想僵化的顽固家长杜宝,迂腐寒酸的老学究陈最良等,都是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还从多方面触及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讽刺了晚明社会的弊端。
《牡丹亭》曲文的绚烂多彩,一向受到人们的赞赏。汤显祖同时代的曲论家王骥德称赞他达到了 “浅深、浓淡、雅俗之间”(《曲律·杂论》)的境界。清代曲论家李渔从舞台艺术的特殊要求出发,提倡戏曲语言 “贵浅显”,指出 《牡丹亭》的语言仍有不够通俗的地方。这是明清文人传奇剧作普遍的缺陷。
像明清传奇的许多作品一样,《牡丹亭》传奇中有一些缺乏戏剧性的冷闲场子,艺人们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多加以删减。《牡丹亭》中 《道觋》、 《诊祟》等出有的描写流露了某种庸俗趣味,也是明清时代流行的戏曲小说的通病。
汤显祖主张 “为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不拘守音律,因此 《牡丹亭》有一些不和曲律的地方。一些昆曲行家如吕玉绳、臧懋循、冯梦龙等曾动手改窜其曲词的不合格律处,不过在市井坊间和戏曲舞台上流传的仍然是汤显祖的手笔。
关于 《牡丹亭》的成书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徐朔方先生说此剧是汤显祖弃官归里后,于1598年在临川玉茗堂完成 (见徐朔方 《汤显祖年谱》);黄芝冈先生说此剧是汤显祖于1597年在遂昌知县任上脱稿,翌年秋天付刻 (见黄芝冈 《汤显祖编年评传》)。还有一说是 《牡丹亭》在遂昌酝酿,在临川写成。
《牡丹亭》问世后,受到读者和艺人的热烈欢迎, “家传户诵,几令 《西厢》减价”。最先演出 《牡丹亭》的是与汤显祖关系密切的演唱海盐腔的 “宜伶”。接着,昆曲也广泛传唱 《牡丹亭》,清乾隆年间昆曲大家叶堂为此剧谱写了全部曲谱。数百年来,《牡丹亭》主要是依靠昆曲而活跃于昆剧舞台上。 《春香闹学》、《游园惊梦》、《堆花》、《劝农》、 《写真》、 《离魂》、 《冥判》、 《拾画叫画》、 《魂游》、《硬拷》、《圆驾》等出,是舞台上保留的昆剧折子戏。赣剧、粤剧等剧种也有改编演出。近年来, 《牡丹亭》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国内有昆剧《牡丹亭》的多种整理改编的版本,如上海昆剧团的上中下三卷本、苏州昆剧院的 “青春版”上中下三卷本、江苏昆剧院的 “精华版”上下两卷本等,争奇斗艳。国外也有数种版本在上演。《牡丹亭》剧本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流传。
《牡丹亭》目录
第一出 标目
第二出 言怀
第三出 训女
第四出 腐叹
第五出 延师
第六出 怅眺
第七出 闺塾
第八出 劝农
第九出 肃苑
第十出 惊梦
第十一出 慈戒
第十二出 寻梦
第十三出 诀谒
第十四出 写真
第十五出 虏谍
第十六出 诘病
第十七出 道觋
第十八出 诊祟
第十九出 牝贼
第二十出 闹殇
第二十一出 谒遇
第二十二出 旅寄
第二十三出 冥判
第二十四出 拾画
第二十五出 忆女
第二十六出 玩真
第二十七出 魂游
第二十八出 幽媾
第二十九出 旁疑
第三十出 欢挠
第三十一出 缮备
第三十二出 冥誓
第三十三出 秘议
第三十四出 诇药
第三十五出 回生
第三十六出 婚走
第三十七出 骇变
第三十八出 淮警
第三十九出 如杭
第四十出 仆侦
第四十一出 耽试
第四十二出 移镇
第四十三出 御淮
第四十四出 急难
第四十五出 寇间
第四十六出 折寇
第四十七出 围释
第四十八出 遇母
第四十九出 淮泊
第五十出 闹宴
第五十一出 榜下
第五十二出 索元
第五十三出 硬拷
第五十四出 闻喜
第五十五出 圆驾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