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西厢记》王实甫-介绍

〔元〕王实甫 著

董 昕 注释

《西厢记》导读

刘荫柏

《西厢记》杂剧是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的杰作。

王实甫,一作 “实父”,名德信,大都 (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能详考。据元人周德清 《中原音韵序》可知,在元泰定甲子 (1324年)秋季之前,就已去世了。而王实甫在晚年作散曲 【集贤宾·退隐】中自述,他已 “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即六十多岁了, “抱孙孙儿成愿足”,虽 “白发青衫”,犹 “潇洒傲王侯”。由此往上推六十年,他应生于1264年之前,卒于1324年之前。据他的作品及有关文献史料,又形成以下两种推测:其一,王实甫 “由金入元”,年辈与关汉卿相若。王国维、吴梅、谢无量持此说,主要据“《丽春堂》杂剧谱金完颜某事,而末云:‘早先声把烟尘扫荡,从今后四方、八荒、万邦,齐仰贺当今皇上’”。是为颂祷金皇而作。其二,王实甫创作活动主要在元成宗元贞、大德 (1295—1307)前后。陈寅恪、王季思持此说,主要据当时《西厢记》上演本末尾语 “谢当今垂帘双圣主”,是祝颂元成宗与卜鲁罕皇后之词。《元史·后妃传》载,卜鲁罕 “元贞初,立为皇后。大德三年十月授宝册。成宗多疾,后居中用事”,“大德之政,人称平允,皆后处决”,故有 “垂帘双圣主”之赞誉。另外,我见明人陆采 《南西厢记序》载,“元初盛行”,上演的是金代董解元 《西厢弹词》,王实甫 《西厢记》杂剧尚未问世,故 “元初四大家”不包括王实甫。大约在元贞、大德年间,《西厢记》杂剧才取代了董西厢的地位,为市井之民倾倒,王实甫当时正任 “都事”之职。贾仲明为其写 【凌波仙】挽词中,说他常出入 “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这是元代妓女或艺伎聚集的地方,其中有些是杂剧演员,她们聚集之处,有时即为演出时之 “勾栏”。元朝废科举几十年,有些下层文人组成书会以编剧为生。王实甫曾作南吕 【四块玉】套数,代青楼女友述怀,或许由此可推测他也曾在书会中谋生。从散曲 【集贤宾·退隐】及失牌名 “残曲”中看,他晚年退居林下,将 “是非躲”,“再不把名利侵”,以 “明月清风”为 “伴侣”,将人生幻化看做 “一梦南柯”,在淡漠中渡过余生。据诸本 《录鬼簿》著录,王实甫作杂剧十四种,今存三种: 《西厢记》、《丽春园》、《破窑记》。残存二种:《芙蓉亭》、《贩茶船》。据清代无名氏 《传奇汇考标目》别本第八、十五著录,作传奇二种:《襄阳府调狗掉刀》、《红拂记》,今均无传本,此说又出现甚晚,恐为误植。

《西厢记》,全名作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本事源于唐代元稹传奇小说 《莺莺传》,叙述唐顺宗贞元年间在山西普救寺发生的悲剧。小说中张生是卑鄙、自私的小人,最初贪恋莺莺美色,百般追求,诱骗到手后又遗弃,还骂莺莺是 “尤物”、“妖孽”,并把自己玩弄女性又背弃信义的丑行,说成是 “忍情”, “善补过者”。这种薄幸、卑鄙无耻的行为,正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阶层之虚伪本质。小说问世后,在唐人李绅 《莺莺歌》和宋人秦观 《调笑令》中,歌咏莺莺均未涉及“尤物”、“善补过”之谬说。在毛滂 《调笑转踏》、赵令畤 《商调蝶恋花词》中,不仅同情莺莺遭遇,还对元稹文过饰非提出批评。周密 《武林旧事》载有宋代官本杂剧 《莺莺六么》,明人徐渭 《南词叙录》著录 “宋元旧篇”中有 《莺莺西厢记》戏文,“本朝”中有李景云编 《崔莺莺西厢记》传奇, 《元谱南曲九宫正始》称景云 “元人”。宋人罗烨 《醉翁谈录》载有 《张公子遇崔莺莺》话本名目。金章宗时下层文人董解元,采纳市井之人的观点,吸收勾栏、瓦肆说唱文学的优秀成果,以进步民主的思想创作了 《西厢记弹词》,简称 《董西厢》。这种说用散文,唱用宫调,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对元杂剧的产生有较大影响。它改变了 《莺莺传》中根本性情节,以莺莺和张生 “美满团圆”代替了原来悲剧性的结局,热情歌颂了他们由私恋而婚姻的叛逆行为。他笔下的张生不是负心汉,而是挚情质厚青年,而莺莺也由原先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变为叛逆的女性,敢爱敢怨。红娘不过是个普通的稍微多事的丫环,而董解元第一个赋予她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的性格,使她成为此后中国古典戏剧中最聪明、正直、可爱的女性。他这种创造性编改,给这本来灰黯的故事注入新的血液,使之获得生机。王实甫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他惊人的艺术才华加以创造性丰富、发展,删掉了 《董西厢》中多余的、庸俗的、不合理的情节,如孙飞虎兵围白马寺篇幅过长,张生一度动摇软弱想让莺莺于郑恒,张生与莺莺欢情 “浓盐赤酱”等等,同时增添了许多曲折、动人的细节描写,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并用抒情诗人委婉笔调、丰富细腻的情感,绘声绘色地描写出崔张之间一幕幕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从此使这一传统题材在 《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质的飞跃。它像黑暗王国中的一道闪光,照亮了在封建礼教桎梏下青年男女的心,给他们带来一线生机。

《西厢记》是五本二十折五楔子的北曲长剧,其内容比其他一本四折一楔子的北曲短剧复杂、丰富得多,它通过三条线索互相制约,交错展开。一条是老夫人与张生、莺莺和红娘的尖锐冲突,一条是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条是莺莺与红娘之间的误会冲突。张生、莺莺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是反对门阀制度、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年轻一代与维护封建礼教的家长之间的矛盾,是全剧最主要的矛盾,它有时以明朗方式表现,有时以潜在状态控制着剧情发展,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发展、变化。

过去有些研究者只简单地把老夫人列入反面人物是不妥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老夫人不能算是坏人。她与莺莺之间的矛盾,除了反映封建阶级的自私外,也表现了因地位、环境和经历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上的矛盾,是正常的、客观的、历史的。王实甫匠心独到之处在于把一般家庭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以感人的艺术形式强化出来,发人深省。其实老夫人始终是爱护莺莺的,她派红娘为耳目,监视莺莺,是怕莺莺受人诱惑,失去清白之身。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女子绝少自由,如笼中鸟,很难跳出时代道德规范的樊笼。女孩子不仅会因一时不慎毁了一生,就是稍有点风言风语,后果都不堪设想。老夫人从权许婚、毁婚,又许婚、又毁婚,既是为莺莺,也是为自己,为家庭、宗族利害关系考虑的结果。老夫人并非险恶之人,她变卦毁婚有她的苦衷,想 “多以金帛相酬”来弥补过失。见张生病重,她心中不安并派红娘来探视,请 “太医去看”病。察知莺莺失身后盛怒 “拷红”,仍不失理智。她再次毁婚,是误认为张生忘义负心,不愿女儿 “与人做次妻”。老夫人与莺莺矛盾的焦点是封建门阀和封建礼教。

莺莺是相国家千金小姐,从小在诗书中、在毫无社交的孤寂深闺中苦度时光。当她在青春年华产生对异性倾慕时,第一个遇到的是风流倜傥又才华横溢的张生,不能不在她少女寂寞心海里涌起春潮,更何况当她身遭劫难时,又是张生挺身相救,遂产生强烈的爱的追求。经过多次接触,她以少女的敏锐观察深信张生是可以依靠的。她不愿错过此良机,造成永生遗憾。特别是在与张生携手共抗封建礼教的斗争中,进一步加深并巩固了彼此间的情谊。她重视感情,觉得它超过一切物质上的需求,所以长亭送别时,当张生自负地说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后,她不安地叮嘱,“你休忧 ‘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 ‘停妻再娶妻’”。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是附属品。不仅在婚姻上不自由,必须遵从父母之命,而男人一旦高显,又常常发生 “婚变”,停妻再娶。莺莺希望真挚不渝的爱情,这是那个时代妇女所幻想、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莺莺不但有美丽的容貌,更有美丽的心灵,她像一朵晶莹美丽的奇葩,在艺苑中永不凋谢。

张生的形象是在与莺莺的爱情冲突中,与老夫人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中展现出来的。他是带有书生气质的热情质厚青年,是 “志诚种”。王实甫一方面写他在爱情上的志诚、痴情,甚至可笑而又可爱的傻劲;另一方面又描述他对爱情追求的坚定、执着和机敏。这就使他区别于一般 “风流才子”,尤其是 “花花公子”,又不使他流于愚腐。在兵围普救寺时,他急人之难又腹有良谋;在老夫人变卦毁婚时,他借饮酒微醉据理力争,再次展示他的才华。其实他也面临两次大的考验:一是要突破老夫人的防线,二是高中后要巩固自己爱情的防线,不要“见了那异境的花草”又 “似此处栖迟”。正因为张生是地地道道 “志诚种”,才使他的情感、行动与莺莺一样,纯洁真诚,并在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心中成为真挚感人的艺术形象,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红娘的形象是在 《董西厢》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的,她天真、善良、爽朗、热情,又聪明能干,乐于助人。她是崔府的家生婢女,奉老夫人之命对莺莺 “行监坐守”。在 “佛殿相逢”、“墙角联吟”中她都劝莺莺尽快离去。在张生初次想借红娘之口表达他对莺莺倾慕时,遭她 “抢白”警告。因此张生和莺莺都曾一度视她为爱情路上的障碍。在老夫人赖婚之后,她出于对老夫人的不满,对张生、莺莺不幸的正义感,积极出谋献策,甘冒风险。她勇敢、机智、幽默的性格,在她同情、帮助张生和莺莺,并对他们的弱点进行嘲笑和批评中,在面对老夫人威严而据理力辩中,一次又一次生动地展现出来,并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生动的印象。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细节是人物性格的真实展现,是构成情节的基本单位。《西厢记》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注重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塑造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并在错综复杂的几组矛盾冲突中深掘出人物的灵魂,真实反映出时代的风貌。 《西厢记》是极为动人的抒情诗剧,不仅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权 《正音谱》),堪称 “辞家之雄”(何良俊 《四友斋曲说》),而且语言个性化、形象化,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擅长描摹环境、酝酿气氛,在艺术上成就甚高。 《西厢记》抒发了千百年来受封建礼教压抑的青年的心愿,它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歌、革命宣言、纪念碑。正因为如此,《牡丹亭》中杜丽娘被张、崔故事深深打动,《红楼梦》林黛玉称它 “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为之神驰。而历代封建卫道士却对剧中思想和情节大为不满,认为它离经叛道。故明、清以来有 《不了缘》、《续西厢升仙记》、《美唐风》之类剧本出现,而周公鲁 《锦西厢》索性让郑恒与莺莺 “大团圆”。从这些抵制、咒骂之中,我们也可看出 《西厢记》清词丽句之中、妩媚的春光之下包含的反封建的火种。

《西厢记》问世后,刻本、评笺本极多,不下百种。明代崔时珮、李日华 、陆采皆有改本 《南西厢记》。今存李本、陆本。后世昆剧演 《西厢记》均用李本。京剧、川剧、蒲剧、越剧、豫剧等剧种都有各自编写的 《西厢记》,其影响可见一斑。

《西厢记》目录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

楔 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

第一折

楔 子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

楔 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

楔 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

楔 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元杂剧《李逵负荆》康进之-介绍

2021-7-14 11:22:06

戏曲知识

元杂剧《汉宫秋》马致远-介绍

2021-7-15 11:01: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