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汉宫秋》马致远-介绍

〔元〕马致远 著

董 昕 注释

《汉宫秋》导读

刘荫柏

《汉宫秋》杂剧是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市)人。据元人钟嗣成 《录鬼簿》、元淮 《金囦集》、周德清 《中原音韵序》、《元史·百官志》和马致远散曲 【粉蝶儿】等推考,他生于1250年左右,死于1321年至1323年之间。他大概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又因身逢山河鼎变,异族入主中原,极为不适,受全真教影响,有全身避世之念。他早年热衷功名,但却做了十年小吏。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升为杭州省务儒学提举。在宦海生涯中,际遇坎坷,强颜欢笑,内心感到屈辱,遂在四十多岁时将 “人间宠辱都参破”,退出官场,过隐居生活。他后来定居大都,加入元贞书会,专心从事戏曲创作。据元末明初戏剧家贾仲明为他写的 【凌波仙】挽词,他当时与庾吉甫、白朴、关汉卿 “齐肩”,而且有交往。他与王伯成是 “忘年友”,与张仁卿是 “莫逆交”。据诸本 《录鬼簿》和 《太和正音谱》互校,马致远作杂剧十三种,今存七种: 《汉宫秋》、 《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黄粱梦》、《任风子》、《荐福碑》。存疑一种:《孟浩然踏雪寻梅》。据明末清初张大复 《寒山堂重订南曲谱》著录,马致远还作戏文三种:《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风流李勉三负心记》(与史九敬先合著)、《肖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与史敬德合著)。《肖淑贞》已佚,《牧羊记》、《李勉》尚余残曲。

《汉宫秋》全名作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马致远借用西汉时王昭君入塞和番的故事和传说,取其一端,生发开去,抒发自己复杂痛楚的情感。王昭君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汉元帝刘奭时,从南郡秭归 (今湖北省秭归县)以 “良家子”选入宫廷,后又奉旨远嫁匈奴呼韩邪稽侯珊为宁胡阏氏。据 《汉书》中 《元帝纪》、《匈奴传》载,昭君先被强选入寂寞的汉宫,后又被元帝当做礼品赐与比她大三十多岁的呼韩邪。不满三年呼韩邪去世,她想重返故乡,汉成帝不允,逼她从胡俗嫁给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 (第二阏氏生),在伦理观念和感情上受到摧折。她的一生充满了屈辱、不幸,她的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命运,以致她的家乡 “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白居易 《过昭君村》)。关于昭君的记载,在 《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增添民间传说色彩,有了更多的渲染和同情,比 《汉书》增加三项内容:一是昭君美丽容貌,二是 “积悲怨”负气求行,三是元帝“大惊,意欲留之”。南朝宋代范晔虽是著名历史学家,这段内容却采自晋人葛洪《西京杂记》,其中还有画工毛延寿点破美人图的传说,后又被唐人张彦远录入《历代名画记》中。

西汉初年,由于匈奴势强,汉朝为暂避匈奴侵扰,不得已委曲求全,采取和亲政策。从汉高祖始,惠帝、文帝、景帝都与匈奴和亲。但是,由于公主、财物和 “通关市”这三项条件并不能满足匈奴主的贪欲,仍不能获得北方的安宁。故武帝在国力充实的情况下,便以积极防御的战争方针代替了消极的和亲政策。武帝在两次决定性战争中,沉重地打击了匈奴贵族的气焰,使匈奴损失惨重。匈奴疲极,加之内部矛盾重重,遂放还扣留了十九年的汉使苏武,以缓和与汉朝的敌对关系。但他们贪婪入侵的欲望仍十分顽固,从昭帝始,又屡犯边境。宣帝三年汉朝组织五路大军大规模出击,匈奴惨败,从此力量大减,北方渐渐平静。呼韩邪单于就生活在特定的历史年代。他本应继承为单于,先被右贤王屠耆堂阴谋夺位,亡命左地,后又遭日逐王薄胥堂突袭,仓皇败走。不久,匈奴大乱,出现“五单于争立”。当呼韩邪获胜正恢复残局时,又出现动乱。呼韩邪之兄呼屋吾斯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他兵力强大占据了单于庭。呼韩邪势穷力竭,遂被迫遣子入侍,向汉朝自称藩臣。郅支不安,也遣子入侍汉朝。元帝对双方采取兼容并蓄政策,实行羁縻。郅支见汉朝重视呼韩邪,便西迁扩充实力,在自觉势力强大后,索还侍子,杀汉使,举兵进犯,结果兵败被汉军所杀。在汉朝帮助下,呼韩邪统一了匈奴,他自知不是汉朝的敌手,便决心进一步倒向汉朝以求生存,在汉元帝竟宁元年 (前33年)春,呼韩邪入朝与汉室亲近,愿当汉家女婿。由于此次是汉盛而匈奴弱,呼韩邪又是赖汉之力而复政的,元帝未按旧例以公主和亲,仅以后宫 “良家女”王嫱嫁之,这实际上含有对呼韩邪的一种轻蔑。但为形势所迫有政治头脑的呼韩邪表示很高兴,号昭君为 “宁胡阏氏”。从大量史实看,“和亲政策”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主要取决于历史环境,双方力量的对比,任何夸大个人作用的看法都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昭君出塞之所以能在两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上增添新的色彩,不是她个人之功,乃是历史形势使然。

在中国历史上出塞的女子不少,大多是宗室公主、郡主,但她们的事很少有人传颂,而 “良家子”出身的宫女王昭君,却引起历朝历代人们的同情和歌颂,虽经历史潮汐冲洗,至今仍留下许多文采绚丽的佳作。其内容大体上有三类:一是对昭君的青春美丽而埋没异境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并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天涯沦落之感。二是从儒家正统观念同情昭君,不忍让她蒙失节之名,编造了她仰药而死的新传说,如蔡邕 《琴操》。三是从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借昭君传说抒发内心激情,宣泄中原人民受人侵凌之悲恨。马致远就主要接受了第三类的影响。

马致远在 《汉宫秋》中,把昭君的故事在旧有的各种传说基础上做了极大的改变,它大大地超出了 《西京杂记》、《王昭君变文》和 《琴操》等的范围,她不再是单纯的悲凉远嫁,或不愿 “子烝其母”仰药而死,她充满了义勇和正气,甘赴国难到匈奴和亲。但因马致远受儒家思想影响,又不愿她受辱于匈奴,故拒不入境,用投河一死的壮举以示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同时,他还通过这些情节,怒斥朝臣们卖国求荣的罪行,表达了中原各族人民对故国和民族沦亡的深挚哀思。或许马致远本人也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作品的强烈内容,但在南北广大人民激昂情绪的感染下,他却以悲怨的格调唱出人民的哀痛、时代的哀痛,曲笔描绘出一幅真实而又复杂的时代悲惨衰微的画卷。正因为这样,臧晋叔编 《元曲选》时以此剧为卷首。假如当时马致远将这题材写成融融怡乐之气氛,违背时代人民的意愿,决不会被人称道并流传的。因为任何时代的人民,对历史题材的选择,都是有目的,都是要借古论今的。

马致远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动人的形象,她集中概括了中国古代妇女身上的高贵品质。昭君美丽、聪明、善良、勇敢,又深明大义,当民族危亡的关头,她能忍情,毅然决然地牺牲个人的一切,既慷慨赴国难,又保持高贵的人格,决不屈膝以色事敌,在黑河悲壮而死,她那短暂的一生,简直像一曲美丽凄婉而又壮烈的绝唱,永远闪灼着迷人的艺术魅力。他塑造汉元帝的形象,也是悲剧性的,比较成功。他迫于形势,不得已送昭君和番,故对文官武将的无能异常悲恨。昭君入塞后,他思念犹切,彻夜难宁,听到孤雁在云间的声声哀鸣,凄楚动人,那彻骨的思念与哀伤,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他笔下的元帝,因由人间帝王在情感上的升华,成为了真挚的情郎,故而也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与哀怜。

马致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为本色派代表,他为文采派代表。他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处,有时曲文清丽凄婉,一咏三叹,哀怨动人,有时潇洒、飘逸,静而雅,淡而美,有时苍凉、悲壮如悬河飞瀑,痛快淋漓。他具有浓烈的抒情诗人的气质,喜欢顽强表现自我,尽情发泄个人的苦闷和激情,他杂剧的缺点往往就是他优点的延长,以致有时不顾及剧中人的特性,不顾及演出时的效果。马致远自以为是怀瑾握瑜之士,却生不逢时,产生牢骚情绪、清高情绪,再加上他用极典雅的清词丽句,用带有知识分子共性的感喟把它尽情表现出来,比较投合封建社会中宦海浮沉的官吏和坎坷不得志文人的审美情趣,故而在明清之际被捧为元曲第一人,这也是情理中的事。贾仲明在为他写的 【凌波仙】挽词中称其为 “战文场,曲壮元”。明人朱权 《太和正音谱》称其词如 “朝阳鸣凤”,“飞鸣于九霄”, “宜列群英之上”,故在 “古今群英乐府格势”和 “群英所编杂剧”两栏中,均首列马致远。清人梁廷枬 《曲话》称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混江龙】与 【赚煞】二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元曲中第一义也。”元代写昭君的杂剧,还有关汉卿 《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 《月夜走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均已散佚,唯 《汉宫秋》独传,足见其在诸剧之上。

《汉宫秋》对后世戏曲小说创作影响甚大。明杂剧有陈与郊 《昭君出塞》。明传奇有陈宗爵 《宁胡记》、王域 《紫台怨》和无名氏 《和戎记》。清杂剧有尤侗《吊琵琶》、薛旦 《昭君梦》。清传奇有无名氏 《青冢记》。京剧改编作 《昭君出塞》,川剧、秦腔、徽剧、湘剧、滇剧、梆子等剧种中皆有相关剧目。在清嘉庆间有雪樵主人梓定 《双凤奇缘传》八十回本小说,又名 《昭君梦》、《昭君和番》,写昭君姐妹双嫁汉元帝,昭君虽入番十余年,因有仙衣护体,番王不能近身,守住节操。是团圆式小说,悲剧气氛不浓。

《汉宫秋》对国外产生较大影响。1829年出现大维斯英译本,之后有道格拉斯英译本,拉卢瓦法译本,戈特沙德文译本,宫原民平、盐谷温的两种日译本。盐谷温在 《元曲概说》中说:“臧晋叔列此剧于 《元曲选》之首,无论就曲词说,就情节说,都堪称杰作。”青木正儿在 《元人杂剧概说》称此剧收场, “神韵缥缈,洵为妙绝”。

《汉宫秋》目录

楔 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元杂剧《西厢记》王实甫-介绍

2021-7-14 11:23:03

戏曲知识

元杂剧《单刀会》关汉卿-介绍

2021-7-15 11:03:5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