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关汉卿 著
董 昕 注释
《单刀会》导读
刘荫柏
《单刀会》杂剧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名剧之一。
关汉卿,号已斋、一斋,误作 “巳斋”、 “己斋”。约生于1234年,卒于1324年之前。里居不确,一为大都 (今北京市)人,二为祁州伍仁村 (今河北安国县)人,三为山西解州 (今山西运城县)人。 《析津志》载汉卿为 “名宦”。《录鬼簿》诸钞本多载为 “太医院户”。可能祖籍山西,流寓河北,长期在大都活动,故有多种说法。关汉卿虽是时代的浪子,但从 《哭魏征》、《陈母教子》等杂剧看,他还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匡世济时之志,但由于元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族知识分子加以排斥、打击,使他无法实现政治理想。在 “世运中否”、“士失其业”情况下,他用杂剧 “陶写我之抑郁牢骚”,写出 “擅绝千古”(《北词广正谱序》)之作,并成为大都玉京书会的首领。他不仅与燕赵才人杨显之等人互相切磋文稿,还与名艺人朱帘秀等交流经验,注重舞台实践。据 《录鬼簿》、《今乐考证》、《元曲选》和 《古今杂剧》等著录,共计作杂剧六十六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 《窦娥冤》、《单刀会》、《拜月亭》、《望江亭》、《调风月》。
《单刀会》,全名作 《关大王单刀会》或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关汉卿著名的历史剧。历史剧必须有一定的历史或文学根据,但并不是为古人写文学性传记,更不是为史书做注释,它容许作者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不过不容许毫无边际的戏说。此剧是在有关三国时期正史、野史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衍成的。三国故事因其产生距元代甚远,故几经历史潮汐的冲洗变化。晋人陈寿 《三国志》是以魏晋为正统的,因为它统一了中国。陈寿仅称关羽“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与张飞等同,并不特别尊崇。习凿齿 《汉晋春秋》中,始开 “尊刘”之倾向。至北宋年间,“尊刘抑曹”的倾向有所发展,尤其为市井说话人所采取。苏轼 《志林》载,当时说话人有 “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自南宋偏安后,因特殊历史环境,于是朱熹 《通鉴纲目》、杨廉夫 《正统辨》从当时的政治需要出发,继承习凿齿之历史观,明确提出 “尊刘抑曹”之说,在社会上出现研究三国的热潮。朱熹 《通鉴》虽据司马光 《资治通鉴》改编,却改变了原书三国鼎峙之论,以南宋比刘蜀,金比曹魏,虽与史实有违,但因是针对当时金兵入侵的历史环境提出的,有一定积极作用,遂为南宋各阶层所乐于接受。整个社会的心理变化,致使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从思想内容上都大为改观。据宋人罗烨 《醉翁谈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载,宋代已有关于三国的小说、话本。宋元间还有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戏文。宋人谢采伯 《密斋笔记》载: “梨园弟子玉带十有二条,并关羽印。”足见在宋、金时代不仅上演三国戏,而且关羽已成戏中重要角色。元初汉族经历了沦亡之痛,又饱尝民族压迫之苦,“人心思汉”尤甚于南宋偏安之时,对欲兴复汉室的刘皇叔心生敬意。而经常处于哀苦无助的人民,更希望像刘、关、张那样,同生死,共患难,抵御人间之横逆。关汉卿正是在这特殊历史背景下,接受了朱熹等人的历史观,吸收了宋、金的戏曲成果,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创作此剧的。
《单刀会》中许多情节,与陈寿 《三国志》出入很大。陈书中 《关羽传》并无单刀赴会事,仅在 《鲁肃传》记其大略: “肃往益州,与关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会上鲁肃据理力争,对关羽 “厉声呵之,辞色甚切”,刘备知理屈 “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南朝宋代裴松之注引 《吴书》为关羽请鲁肃赴会, “诸将疑恐有变”劝阻,鲁肃力排众议会关羽。席间,鲁肃陈说利害,“羽无以答”。从上述两种史料看,关羽并无任何危险,而且受鲁肃批评,无言反驳,显不出大丈夫气概。关汉卿仅取历史一端做由头,因为在剧中隐含宣传以汉族为正统的民族意识,并希望出现一批忠于汉家的英雄人物,恢复已经失去的壮丽河山,遂对原始史料做了极大的改编,以便突出关羽独胆英雄的高大形象,表达自己的复杂感喟。
《单刀会》内容单一,剧情简单,手法独特,不同于一般元杂剧的写法。此剧仅四折无楔子,今存的元刊本和明刊本、抄本还稍有些出入。第一折鲁肃心生三计夺取荆州,向乔国老咨询,乔国老极力劝阻,盛赞关羽英勇,并多次称其为“神道”。第二折鲁肃不死心,又向东吴隐士司马徽咨询,并请其做伴客,被司马徽拒绝。司马徽警告鲁肃蜀汉有军师诸葛亮和五虎上将,尤其是关羽神勇,则“怕您急难措手”,在唱词中也称关羽为 “神道”。第三折据元刊本关羽 “扮尊子”,也就是 “神道”装出场,鲁肃派黄文送 “请书”,他见 “关公英雄一相个神道”,为鲁肃发 “愁”。因关平与众将不安劝阻,关羽 “训子”。他回忆了自己千里独行,过五关斩将的英勇多谋的历史,安定关平和众将的心。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尾,“戏剧冲突”集中在这里表现,关羽只带着几十个名卒,驾着一叶小舟,在大江东去、水涌山叠的壮丽景色中缓缓而进,他回忆起赤壁鏖兵的情景,不禁兴叹,唱出了 【新水令】、【驻马听】两支脍炙人口的曲子,真可与赤壁共江水生色增光了。在宴会上,关羽义正辞严驳斥鲁肃讨还荆州的要求,并机智抢先动手,抓住鲁肃,胁迫他送自己上船,胜利返航。临别时还轻松嘲笑道:“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此剧从开场就反复衬托关羽英勇,称其为 “神道”,至第三折主角关羽才缓缓出场,而且扮 “神道”样,在最后一折还借关羽之口明显点出: “我觑这单刀会赛村社。”故此笔者推测 《单刀会》杂剧是关汉卿为 “赛村社”酬神而作。关羽在生前地位与张飞相似,死后较长一段时间,声名并不显赫。大约在唐代才出现关公显圣的传说,在董侹 《重建玉泉关庙记》已见端倪。宋人张商英 《重建关将军庙记》中,进一步发展了关公显圣灵验之传说。关羽去世后,只追谥为壮缪侯,宋徽宗时先封为忠惠公,后加封为武安王,元代改封为显灵威勇英济王。大约从南宋高宗封关羽为壮缪武安王时,各地便相继建关王庙。宋代起民间有文庙、武庙之设。文庙祭祀孔丘孔夫子,而武庙祭祀关羽关夫子。关汉卿与关羽,同姓又同乡,或许还有点血缘关系,他应乡民或亲友之请,或为显示关姓一族在历史和社会上的尊荣,或为节日娱乐,他创作了这部酬神戏。
《单刀会》突出表现了关汉卿剧作中豪爽的一面,结构简单又恰到好处,在达到高潮时忽然收场,令人在紧张之后精神一爽。明清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元杂剧“至第四折往往强弩之末”,但此剧独不然,至第四折而强弩发机,收尾甚妙。
此剧对后世的戏曲、小说创作影响很深。如元末明初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明人金成初 《荆州记》传奇,清人周祥钰、邹金生合编宫廷大戏 《鼎峙春秋》,都采取了关剧的内容。而昆曲至今演唱的 《训子》、 《刀会》二折戏,完全继承了 《单刀会》第三、四折的曲文和念白,这是元曲至今演出时惟一采用原本的特例。尤其是北昆在演唱时 “雄劲悲激”(《看山阁集闲笔》),“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词叙录》),显然其中保留了北曲的遗响,极有研究价值。清末民初名艺人王鸿寿编演了三十六出关公戏,其中便有《单刀会》。在汉剧、徽剧、粤剧、秦腔、梆子等剧中均有此剧目。
《单刀会》目录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