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关汉卿 著
董 昕 注释
《窦娥冤》导读
刘荫柏
《窦娥冤》杂剧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关汉卿,号已斋或一斋,误作 “巳斋”、 “己斋”。据元人邾经 《青楼集序》、周德清 《中原音韵序》、陶宗仪 《辍耕录》、危素 《危太朴续集》卷四及关汉卿散曲等资料推考,他约生于1234年,死于1324年之前。里居不确,有三种说法:其一,大都人。据元人钟嗣成 《录鬼簿》、熊梦祥 《析津志》和明人蒋一葵 《尧山堂外纪》所载,元代大都即今之北京,辽称析津府,宋宣和五年称燕山府,金天会年又称析津府,故 《析津志》是北京最早的府志。其二,祁州伍仁村人,今属河北保定安国县。据明代郭应响修、清代梅郎中续修 《祁州志》和稍晚 《保定府志》等记载,关汉卿长埋在那里。其三,山西解州人,金属河东南路,元归平阳府,今属山西运城县。据元人朱右 《元史补遗》、清人邵远平 《元史类编》和乾隆间 《解州全志》等载:“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种,世称宋词、元曲。”解州是关羽的家乡,我曾在上世纪80年代去那里考察。据传关汉卿是关羽的后代。综上所述,似可推测其原籍为山西解州,流寓河北,主要活动于大都,故时人称之为大都人。据 《录鬼簿》多种钞本皆载关汉卿为 “太医院户”,唯曹楝亭本和 《尧山堂外集》作 “太医院尹”。查 《金史》和 《元史》的 “百官志”中皆无此官,当为 “院户”之误。元之祁州属中书省所辖,凡医户归太医院管,元初时受优待,可免差役,关汉卿一家在此落脚,并置有关家园,恐与祁州自宋至元一直是南北最大的药材市场、医户众多有关。关汉卿虽未必如 《析津志》所载出身 “名宦”,亦非普通人家。从他作 《哭魏征》、 《狄梁公》、 《陈母教子》等杂剧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匡世济时之志,但由于元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族知识分子加以排斥、打击,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 “世运中否”、 “士失其业”情况下,他用杂剧 “陶写我之抑郁牢骚”,写出“擅绝千古”(《北词广正谱序》)之作。关汉卿久居大都,是玉京书会首领。他不仅与燕赵才人杨显之等人互相切磋文稿,还与名艺人朱帘秀等交流经验,注重舞台实践,并且 “躬践排场,面傅粉墨”,“偶倡优而不辞”(《元曲选序》)。据诸本《录鬼簿》著录作杂剧六十二种,清人姚燮 《今乐考证》作六十四种, 《元曲选》和 《古今杂剧》又各补充一剧,共计六十六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窦娥冤》、《单刀会》、《拜月亭》、《望江亭》、《调风月》。
《窦娥冤》,全名作 《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的题材是从民间长期流传的“东海孝妇”故事逐渐衍成,有关记载见西汉刘向 《说苑》、晋干宝 《搜神记》、《太平御览》及 《孝子传》等书收录转载,在 《汉书·于定国传》还有类似的故事。元代因吏治黑暗,冤狱遍布,悲声四起,故有不少作家用此传统题材曲笔写实,如王实甫 《东海郡于公高门》、梁退之 《东海郡于公高门》、王仲元 《厚阴德于公高门》等杂剧。关汉卿虽也取这同一传统题材,但不拘泥于种种旧传说之框框,更名作 《窦娥冤》,有了更多自由创作的天地,并结合元初黑暗现实,进而直接描述了在 “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时代,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
剧中人窦娥,三岁丧母,七岁时因父亲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二十两银子,本利为四十两,无法还钱,只好将窦娥卖与蔡家做童养媳。十七岁结婚,十八岁守寡又无子,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的人生不幸,都一件件落在她身上,非常典型。她本想与婆婆相依为命,了此一生。不料因婆婆到郊外向赛卢医收债遇难,使流氓无赖张驴儿父子突然闯入她家,破坏了她平静的生活。张驴儿父子见色见财起意,企图霸占这婆媳,窦娥坚决拒绝了张驴儿的逼婚。张驴儿贼心不死,为达目的想毒死蔡婆婆,不想事出意外,竟毒死其父。张驴儿以 “药死公公”的罪名胁迫窦娥就范,窦娥仍不屈从,幻想官府自有明断。最后,在衙门公堂之上,贪狠的太守桃杌以无情棒粉碎了窦娥的一切幻想,她为救护年老的婆母挺身自担罪名,面对残酷现实,窦娥唱出了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愤怒声。在临刑前更发出三桩誓愿,惊天地,泣鬼神,含恨含愤而死。死后的窦娥,虽是怀着一腔悲愤的冤魂,仍向人间的不平斗争,直至她的父亲窦天章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才替她昭雪冤案。在这里,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的形式,虽然是曲笔,但却以激昂的腔调唱出了广大人民心头的哀歌,表达了受迫害者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在窦娥的悲剧中,流氓无赖的张驴儿父子只能制造冤情,而要成为冤案必须有贪官墨吏。为此关汉卿塑造了贪狠官吏桃杌。他一出场就表示,告状要 “金银”,“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甚至感激得下跪。他认为 “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搞毒刑逼供,制造了窦娥冤案。桃杌之名有三考:《山海经》中 “羊身人面”、“虎齿人爪”,名叫狍鸮的食人怪兽。晋人郭璞考即饕餮,或桃杌。西汉东方朔 《神异经》中 “人面虎足,猪口牙”怪兽名梼杌,一名傲狠。古代传说尧舜时有 “四凶”人,名穷奇、浑敦、梼杌、饕餮,或说梼杌即大禹的父亲鲧。将贪官起此名,显然有深意,“这的是衙门口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
此剧由四折一楔子组成,是标准的元杂剧格式。而且楔子在前,为剧情开场,交代时间、地点、背景和人物、故事主要线索。窦娥是窦天章的独生女儿,窦天章读书明理,很爱自己的女儿,在妻子早逝后,父女相依为命,但因欠债无法还钱,又见蔡婆婆家道尚可,只有独子,为人较为宽和,在无奈之下只好割舍父女情感,以窦娥抵债为蔡家童养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卖儿鬻女来抵债之事是比较普遍的,但一般多发生在贫苦农民和市镇贫民身上,而如今却落在儒生身上,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之卑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以这凄怨悲惨的场景将剧幕徐徐拉开,使全剧从一开始就笼罩在悲剧的氛围中。赛卢医虽不是剧中重要角色,情节也不多,但却是全剧穿针引线之人,极为关键。第一折他出场,因欠蔡婆婆银子,心生歹意,想将她引入荒僻之处,用绳子勒死了事,不料被张驴儿父子碰上,慌忙逃走。张驴儿父子正是借这次救人有功,威逼蔡婆婆进入蔡家的,才一步步演出了后面的大悲剧。第二折赛卢医出场又极为关键。张驴儿见威逼窦娥不成,又心生毒计,想趁蔡婆婆患病之机将其毒死,就到南门外一小药铺 “讨服毒药”,恰巧赛卢医正是药铺主人。最初赛卢医不肯卖毒药,后因被张驴儿认出他是欲勒死蔡婆婆之人,受其威吓,只好将毒药交给张驴儿,遂直接导致药死张驴儿父亲,并使张驴儿借此诬陷窦娥 “药死公公”,最终酿成了这场大悲剧。赛卢医经此事之后,深感不安,畏罪外逃,“卖老鼠药去”了。第四折是全剧尾声,赛卢医从山阳县续解到案,由于他认罪交待,指证张驴儿买毒药事,使三年前窦娥冤案真相大白,得以平反昭雪。此剧以窦娥一事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又以赛卢医一线穿连, “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达到了清代戏曲理论大家李渔 《闲情偶寄》中所要求的,“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之艺术效果。此剧不仅在思想上激进,情节上感人,而且在结构上独特、严谨、工巧。王国维称誉它 “最有悲剧之性质”,“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史》)关汉卿写过六十多种杂剧,却没有一种水浒戏,看来他从未将为民除害寄希望于以暴抗暴的行动。他只寄希望于好皇帝和清官,如窦天章那样,在清苦生活,通过科举入仕,为 “官能清正,节操坚刚”,连窦娥的冤魂都这样唱道:“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这正是关汉卿的政治愿望在剧中的反映,也是他思想局限性的真实反映。
关汉卿在语言风格上为本色派代表。他一方面继承宋人平话的优良传统,尽量提炼城市平民的语言,尤其是不同人物的语言,使之明白晓畅,泼辣生动,另一方面又从传统诗文中寻找有生命的文学语言,丰富他曲文的色泽、韵味,自铸一格,所以使他创作的戏曲人物栩栩如生,至今仍有艺术生命力。
《窦娥冤》杂剧问世后,引起文人、艺人和观众的极大同情。明人叶宪祖据此改编为 《金锁记》传奇,改窦娥与其夫均为未死,一家人历尽磨难,终得团圆。袁于令又编 《金锁记》传记,改定其师叶宪祖之作,虽然全袭元曲情节,但却令窦娥不死,使其以大团圆收场,寄托了作家的同情和美好愿望。在清代还有《金锁宝卷》和 《六月雪》弹词,基本上走 《金锁记》的改编路子。京剧改编作《六月雪》,又名 《斩窦娥》,恢复窦娥被斩情节,滇剧、汉剧、湘剧、徽剧、秦腔、梆子、评剧等均有此剧目。
《窦娥冤》在海外影响很大。19世纪初英国托马斯当东在所译 《异域录》中介绍了此剧,后来法国巴赞出版了全译本。随后德国、俄国、日本或出版了全译本、节本。青木正儿 《元人杂剧概说》认为, “在关汉卿的戏剧中,结构自然而巧妙,题材也极好的,不能不首推 《窦娥冤》”。
《窦娥冤》目录
楔 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