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琵琶记》高明-介绍

〔元〕高明 著

董 昕 注释

《琵琶记》导读

颜长珂

《琵琶记》取材于已知在宋代即已流传的民间故事。其前身《赵贞女蔡二郎》在明徐渭《南词叙录》中著录为“宋元旧篇”,称为“戏文之首”:“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伯喈)在故事中无端扮演了这样一位极不光彩的角色,难怪当初南宋诗人陆游听了“负鼓盲翁”的沿村演唱,会发出“身后是否谁管得”的感叹了。高则诚编写的《琵琶记》则重塑了主人公蔡伯喈的艺术形象,剧中已不再是“弃亲背妇”的负心男人。他本无心功名,只因严父催逼,不得已进京赴考;高中以后,屈于皇帝和牛丞相的炎威,被迫入赘相府。只因他辞试、辞婚、辞官多被一一拒绝,终致酿成家庭的悲剧。人物性格的改变,也就根本地改变了戏剧冲突的性质,使作品具有了与原来不同的思想。剧中受到责备的主要对象,不是贪图富贵的书生,而是生生拆散这个和美家庭的难以抗拒的种种社会势力。强令儿子追求功名利禄的蔡公,乃至逼婚、逼官的丞相和皇帝,出于各自不同的动机,无形中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得蔡伯喈一步步走向困境。作品不再只是从男主人公的个人品质追究责任,而是探求和表现了更加广泛和复杂的社会原因,使得这个传统的婚变故事具有了新的面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更加深化了。

《琵琶记》中,剧作家把功名利禄与家庭幸福对立起来,表现了“事君”与“事亲”的矛盾,流露了菲薄名利的思想。印证作家的生平,其实寄托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愤懑。高则诚,名明,生卒年不详。出身书香门第,浙江瑞安人。元末顺帝至正四年(1344),他40岁左右才中举人,次年成进士。虽然满怀经世济民的报负,官场生涯却并不顺利,只担任过僚属一类的职务。性情耿介,常与上司抵牾。《琵琶记》的写作,是在晚年隐居宁波城郊时,约当至正十六年(1356)以后。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召他出仕,他以老病拒绝。《琵琶记》中蔡伯喈艺术形象的塑造,灌注了他在宦海风波中历经忧患的思想感情,对这位书生软弱动摇的性格描写得比较具体;由于过分的同情和谅解,不免回避或掩饰了某些应当由他担负的责任。在戏剧情节的发展中,因此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漏洞。

《琵琶记》的动人之处,是和女主角赵五娘的艺术形象分不开的。这是剧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她以一个弱女子,在饥荒年月独力支撑门户,尽心奉养公婆,勇敢担起生活重担,体现了古代妇女崇高的精神美。此外,邻居张大公艺术形象的刻画,也给作品增添了光彩。他古道热肠,给危难中的蔡家带来温暖。作品围绕蔡家的遭遇,反映了农村中普通百姓的生活和苦难、幻想和挣扎,也揭露了权贵们的骄奢淫逸和下级官吏鱼肉乡里的社会现实,是一幅描绘古代社会生活的图卷。

《琵琶记》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作家主张“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他讲述这个“子孝共妻贤”的故事,具有以封建伦理道德医治社会痼疾的意图,剧中对牛丞相的谴责,便主要在于这个应为国家执掌教化的大臣不能以身作则,以致酿成这幕悲剧。在赵五娘、蔡伯喈等人物身上,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作者热心提倡的孝义和温柔敦厚等道德品质。元代社会,封建伦理道德受到一定的破坏。当时的一些文人和群众是把礼教的废弛和政治的黑暗联系起来看待的。高则诚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后世不少评论家认为作品是有关世教文字,可以“为朝廷广教化,美风俗,功莫大焉”(毛声山评本)。然而,剧中通过艺术形象体现的丰富内涵,作家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得到的认识,他的同情与不平,终究不是某些简单的道德观念完全包括得了的。

《琵琶记》是元末明初南戏振兴的标志之一。徐渭《南词叙录》称:“(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是从南戏历史发展中做出的评价。魏良辅《曲律》中说:“《琵琶记》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明代戏剧家们多把此剧与元杂剧《西厢记》相提并论,分别作为南北剧的代表作,后世的传奇创作常常以《琵琶记》为范本,可见其影响是深远的。它长期流传于各地舞台,是许多地方剧种中的保留节目,并在演出中不断有所丰富。

《琵琶记》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或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却以对人性世态的细腻描绘,深入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形成淡雅质朴、耐人咀嚼的艺术风格,动人肺腑。它的语言艺术更是历来受到赞赏。作家特别擅于运用口语剖露人物的内心世界,仿佛信手拈来,将心曲隐微刻写入髓,委婉尽致。如《糟糠自餍》、《代尝汤药》、《祝发买葬》、《乞丐寻夫》等折,都是情境相生,直抒胸臆。以常言俗语写成曲文、宾白,经过淘洗锤炼,自然澄澈,有丰富的表现力。蔡伯喈、牛氏、牛丞相等人物的语言,则能切合他们的气质。剧中有些片段,铺锦列绣,骈俪过重,对后来一些文人作品的雕词琢句是有影响的。作品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剧情依男女主人公在两地的处境,分成两条线索交错递进。一面是蔡伯喈一步步陷入功名富贵的网罗,一面是赵五娘肩荷家庭重担,在苦难中挣扎。一边是锦衣玉食,一边是家破人亡。蔡伯喈忧思忡忡,割不断对父母妻子的系念,赵五娘悬望征人,愁恨无穷。两种境遇形成鲜明的对照,加强了戏剧冲突和悲剧效果。

《琵琶记》目录

第一出 副末开场

案二出 高堂称庆

第三出 牛氏规奴

第四出 蔡公逼试

第五出 南浦嘱别

第六出 丞相教女

第七出 才俊登程

第八出 文场选士

第九出 临妆感叹

第十出 春宴杏园

第十一出 蔡母嗟儿

第十二出 奉旨招婿

第十三出 官媒议婚

第十四出 激怒当朝

第十五出 金闺愁配

第十六出 丹陛陈情

第十七出 义仓赈济

第十八出 再报佳期

第十九出 强就鸾凰

第二十出 勉食姑嫜

第二十一出 糟糠自餍

第二十二出 琴诉荷池

第二十三出 代尝汤药

第二十四出 宦邸忧思

第二十五出 祝发买葬

第二十六出 拐儿绐误

第二十七出 感格坟成

第二十八出 中秋赏月

第二十九出 乞丐寻夫

第三十出 问衷情

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

第三十二出 路途劳顿

第三十三出 听女迎亲

第三十四出 寺中遗像

第三十五出 两贤相遘

第三十六出 孝妇题真

第三十七出 书馆悲逢

第三十八出 张公遇使

第三十九出 散发归林

第四十出 李旺回话

男四十一出 风木余恨

第四十二出 一门旌奖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元杂剧《窦娥冤》关汉卿-介绍

2021-7-15 11:05:25

戏曲知识

南戏《荆钗记》柯丹丘-介绍

2021-7-15 11:08: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