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渔 著
刘东咏 注释
《风筝误》导读
周育德
《风筝误》传奇是中国古代戏曲中最成功的喜剧作品之一。
作者李渔 (1610—1680),本名仙侣,号无徒,后改名渔,字笠鸿、谪凡,号笠翁、笠道人、湖上笠翁、觉世稗官、随庵主人、新亭樵客等,时人也称之为“李十郎”。原籍浙江兰溪。出生于江苏如皋富裕的药商家庭,父亲李如松行医卖药。李渔幼时很聪明,随伯父李如椿学习经史诗词,一心走仕进道路。崇祯八年(1635)参加童子试崭露头角。崇祯十年 (1637)入金华府学为庠生。崇祯十二年 (1639)参加浙江乡试落第。以后几次乡试,均名落孙山,遂打消了科考的念头。明末清初,兵荒马乱,李如松病故,李氏家道日衰,李渔逐渐走上卖文为生的道路。清军入关南下的一段日子,李渔曾避乱于山中。顺治八年 (1651)移家杭州,与当时的一些名流过从甚密,其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康熙元年 (1662),移居金陵 (今江苏南京),开设芥子园书坊,刊行 《芥子园画谱》、 《笠翁诗韵》、《笠翁词韵》、《笠翁对韵》、八股文选集 《新四六初征》以及流行的小说、戏曲等畅销书。又自组家庭戏班,周游苏、赣、闽、粤、豫、陕、晋及北京等地,奔走于达官贵人之家,演戏 “打抽丰”。康熙十六年 (1677)举家迁回杭州,“买山而隐”,但经济境况大不如前。三年后,在穷困中死去,葬于西湖方家峪外莲花峰。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李渔属于个性独特的另类人物。在科举盛行的仕途经济时代,他能弃举业而不顾,将毕生精力投入为一般仕人所不齿的戏曲小说的创作中去。他带领家乐,四处演戏,博取馈赠,被正人君子目为 “俳优”、 “食客”。他兼有文人和商人两种身份,既是戏班班主,也是畅销书作者。他才情过人、学识渊博、头脑机敏,一生著述极丰富,写下了戏曲、小说、诗文、随笔等各类作品数百万言,有 《笠翁一家言全集》16卷,包括文集4卷、诗集3卷、词集1卷、史论2卷、《闲情偶寄》6卷。李渔是以戏曲家著称于世,所作戏曲据载有“内外八种”、“前后八种”,但现在能确定的只有 《笠翁十种曲》,即 《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奈何天》、《比目鱼》、《玉搔头》、《凰求风》、《慎鸾交》、《巧团圆》等十部传奇。此外还著有小说 《十二楼》、《无声戏》(《连城璧》)、《织锦回文传》等。
李渔 《闲情偶寄》中的 “词曲部”与 “演习部”分别论述戏曲文学和戏曲表演,是系统的戏曲理论。提出戏曲结构要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取材要脱窠臼、审虚实;语言要贵浅显、重机趣,语贵肖似,“说一人,肖一人”;科诨要戒淫亵、忌恶俗、重关系、贵自然。这些精辟见解,都是对传奇创作与演出经验的总结,代表着中国古代曲论的最高成就。
李渔的传奇作品,结构精巧、关目生动,语言通俗质朴,一改明代文人传奇词藻典雅、篇幅冗长、头绪纷繁的风气,很适合舞台演出,倍受行家推崇。
《风筝误》是 《笠翁十种曲》中艺术成就最高、舞台影响最大的一部。写的是一对才子佳人和一对丑女劣男,因一只风筝而产生的种种误会。茂陵书生韩世勋幼失双亲,寄养在父亲好友戚补臣家,与戚氏顽劣子戚施同窗读书。西川招讨使詹武承有二妾,梅氏生女爱娟,相貌丑陋、品质俗劣;柳氏生女淑娟,貌美多才。二妾不和,分居两院。清明时节,戚施放风筝,请韩世勋在风筝上题诗一首,风筝断线,飘落柳氏院中。柳氏命淑娟和诗一首题风筝上,戚家书童取风筝而归。韩生见和诗为女子手笔,大喜。次日再做一风筝,题诗其上,故意使之断线落于詹家,命书童借戚生之名求索,不料风筝落入梅氏院中。爱娟欲与风筝主人戚生幽会,世勋则冒戚施之名赴约。见爱娟之丑貌俗态,狼狈逃归。世勋赴试登第,被派往詹武承幕下为参军,用计战胜蛮兵,荣立战功。戚补臣欲尽詹武承所托姻亲之责,认为戚施与爱娟堪称佳配,为戚施娶爱娟为妻。爱娟误以为夫婿即当日约会的俊书生,一见戚施,大失所望。爱娟说及当日调情事,戚生方知爱娟曾与人私通,拍案大怒,但莫可奈何。詹武承欲将次女淑娟许配韩生。韩生误以为淑娟即当日所见之丑女,坚辞不允。因恩人戚补臣主婚,勉强从命。新婚之夜,淑娟害羞,以扇遮面,韩生误以为其无颜见人,坚决不与新娘同榻。淑娟对母亲诉说此情景,柳氏诘问,韩生以此女不贞作答,淑娟否认有密约之事。柳氏张灯,让韩生细认。韩生惊诧淑娟之美,绝非当日所见之丑女,惭愧谢罪。詹武承归来,喜见二女各得其所,一家和解团圆。
有关此剧的主题,虞镂 《〈风筝误〉叙》云:“笠翁 《风筝误》一编,写照寓言或在有意无意之间乎!读是编而知媸冒妍者,徒工刻画;妍混媸者,必表清扬”。就是说尽管有人有意将美的与丑的混淆,但美的终归是美的,丑的终归是丑的。作者对美的尽情赞颂,对丑的大加嘲讽。
李渔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是以填词之家,务解 ‘传奇’二字。”(《闲情偶寄·词曲都·脱窠臼》)此剧的结构的确颇费心思,追求不落俗套。朴斋主人 《总评》云: “是剧结构离奇,熔铸工炼,扫除一切窠臼。向从来作者搜寻不到处,另辟一境。可谓奇之极、新之至矣。然其所谓奇者,皆理之极平;新者,皆事之常有。近来牛鬼蛇神之剧充塞宇内,使庆贺宴集之家,终日见鬼遇怪,谓非此不足悚人观听。讵知家常事中,尽有绝好戏文,末经做到耶?”《风筝误》正是在寻常家事中找到了新奇的看点。
误会法是中国古代喜剧惯用的手法。运用误会法而达到精妙纯熟的,当推李渔。李渔在 《风筝误》首出 《巅末》的 【蝶恋花】曲中写道 “好事从来由错误”,认为 “错”、“误”虽有偶然性,但又似乎是 “好事”成就之前必然要发生的。这是他的喜剧观的重要方面。《风筝误》以风筝为线索,串连起风流书生韩世勋与美貌女子詹淑娟的爱情故事,同时插进不学无术的戚施与奇丑粗俗的詹爱娟,闹出一连串误会,因而取得了动人的喜剧效果。在误会中,两对妍媸美丑的角色,互相对比,极尽夸张之能事,完成了喜剧人物的塑造。
《风筝误》在昆剧舞台上流行已久。《闺哄》、《题鹞》、《和鹞》、《嘱鹞》、《冒美》、《惊丑》、《梦骇》、《前亲》、《逼婚》、《后亲》、《茶圆》等折子,各有精彩。
李渔的 《十种曲》不仅在国内流行,而且传到海外。日人青木正儿 《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李渔之作,以平易易入于俗,故 《十种曲》之书,遍行坊间,即流入日本者亦多。德川时代之人,苟言及中国戏曲,无有不立举湖上笠翁者。”《风筝误》曾由宫原民平译为日文。其余尚有拉丁文译本、法文译本等。
《风筝误》也被改编为京剧等演出。梅兰芳中后期经常演出的 《凤还巢》就是 《风筝误》的改编本。
《风筝误》目录
第一出 巅末
第二出 贺岁
第三出 闺哄
第四出 郊饯
第五出 习战
第六出 糊鹞
第七出 题鹞
第八出 和鹞
第九出 嘱鹞
第十出 请兵
第十一出 鹞误
第十二出 冒美
第十三出 惊丑
第十四出 遣试
第十五出 坚垒
第十六出 梦骇
第十七出 媒争
第十八出 艰配
第十九出 议婚
第二十出 蛮征
第二十一出 婚闹
第二十二出 运筹
第二十三出 败象
第二十四出 导淫
第二十五出 凯宴
第二十六出 拒奸
第二十七出 闻捷
第二十八出 逼婚
第二十九出 诧美
第三十出 释疑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