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玉 著
刘东咏、董昕 注释
《清忠谱》导读
颜长珂
《清忠谱》作者李玉,字玄玉,自号苏门啸侣、一笠庵主人。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万历末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年 (1681)左右,生平事迹很少见诸记载。明末曾应科举考试,仅中副榜举人。入清后绝意仕进,致力于戏曲创作。一生作有传奇近40种,早期作品 《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即以 “一人永占”闻名于世,代表作还有 《千忠戮》、《眉山秀》等。苏州是昆曲艺术的中心,产生和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人才。当时的许多剧作家,如《渔家乐》等剧的作者朱佐朝、《十五贯》等剧的作者朱素臣、《琥珀匙》等剧的作者叶时章、 《如是观》等剧的作者张大复等,都与李玉交往密切,相互切磋。他们精稔戏曲,创作丰赡,可能是以此为业的,然大都湮没无闻,史家称之为苏州作家群,李玉是一位代表性人物。在历代传奇作家中,不乏声高当代、儒雅风流的文人学士达官贵人,也有粗通文墨的 “俚儒”“俗笔”。李玉似乎介乎这两者之间。他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熟悉舞台,精通音律,命运却使他走上了姓名不彰的职业作家的道路。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和当时的下层群众———尤其是城市平民的联系是比较深的。他的作品,大都是以这些观众为对象,是为演出而创作的,有很强的舞台生命力。乾隆时刊印的 《缀白裘》中,收录当时舞台流行的折子戏494出,其中就有李玉10部作品中的39出。
李玉剧作反映的生活内容非常广泛,跳出了前期士大夫作家常常集中于才子佳人的范围,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清忠谱》即是反映明天启六年 (1626),宦党魏忠贤镇压清流,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已被削职还乡的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公愤,焚香抗阻,格杀旗尉,引发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市民运动。戏曲反映时事,有其悠久的传统。明代自 《鸣凤记》开风气之先,这类作品曾不断出现,但传世之作并不多见。明末宦官魏忠贤擅权,倒行逆施,天人共怨。魏党败后,描写这段历史的剧作大量涌现,大都为泄愤之作,艺术上也比较粗糙。李玉 《清忠谱》最晚出,成剧于清朝初年。作家满腔悲愤, “思往事,心欲裂;挑残史,神为越。写忠魂纸上,唾壶敲缺”(《谱概》)。同时,也有了更多清醒的认识和深沉的思考,笔底的描述更为深刻和典型了。
《清忠谱》中,作品不再是停留在前人 “痛骂忠贤”、“显扬圣德”的水平上,而是着力塑造周顺昌这个敢于以生命与恶势力抗争的正面形象。《明季北略》称,被魏忠贤杀害的官员中,“最高惟周顺昌,生平至清,亦独立无党”,“其清中之清,忠中之忠乎”。剧名 《清忠谱》,就是取意于此。作品集中笔墨,突出刻画了周顺昌 “刚方贞介,疾恶如仇”(《明史》)的品格。在与魏党的斗争中,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就逮”时,镇定自若,“早上传说校尉来,想必轮着治生了”。对夫人 “有甚末了事”的回答,是为寺僧题写匾额。他不是舍不得可怜两字将妻慰,只因为 “一步回头品便低”,从容赴难。公堂叱勘,以杻敲贼,碎齿喷奸;狱中见子,临终遗言,仅是 “只把忠臣样子,日后说与子孙知道便了”。铁铮铮的形象,写得极为动人。剧中一些细节描写,使形象更为丰满。如他的门生、吴县县令陈文瑞来谒,他只能以白酒一壶、生腐一方暖寒。陈文瑞问他为何不向火,他说: “我一介寒儒,十年清宦。这几根穷骨头,是冻惯的,何借炎威熏灼!”意在言外,生动地表现了他清廉鲠直的性格。《清忠谱》的写作,距离剧中事件的发生,大约已有二三十年。时移世易,人们回顾当年,不再只是停留在对魏党横行的怨愤,也淡漠了他们一朝覆灭时的狂喜,而会引发生更深的思索。这部作品,便不是热衷于向人们陈述当时那种或骇人听闻或荒谬绝伦的事实,而是更加注意于从尖锐的政治斗争的描写中,刻画光辉的人物形象,以英雄的悲剧激起人们的崇敬之情,表彰正气,树立楷模。剧中,那种传统的把复杂的政治斗争简化为忠奸斗争的影响,表现得也很明显。作品的思想倾向,大抵与明末清初士大夫东林党人是相近的。
传写史事,有个虚实关系的问题。明末有些作品,只是根据 “里闾影响之谈”,勉强成篇,如祁彪佳 《远山堂曲品·磨忠记》中的批评:“闻见原寡,杂成一记,即说神说鬼,去本色愈远矣”。李玉 《清忠谱·谱概》自称 “词场正史”。吴伟业序中也指出:“而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这就区别于那些 “说神说鬼”之作。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不少都是有根有据的。当然,作为艺术作品,也不能没有必要的虚构,只要并不违悖历史本质的真实。比如魏忠贤生祠之建,始自天启六年六月浙江巡抚潘汝祯。苏州生祠是天启七年正月由应天巡抚毛一鹭等建造的。此时,周顺昌已被害半年多了。剧中却把他生前不曾见到的生祠搬上了舞台,作为贯串,将周顺昌及苏州市民与魏党的斗争,更为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这荒诞的令人齿冷的事件中,发掘出了丰富的戏剧性。如第六折 “骂祠”是周顺昌的一场重头戏,为他的被害伏下祸根。魏忠贤塑像头大冠小,戴不进去,只得铲去一些。毛一鹭等竟跪地哭叫: “咱的爷爷啊,头疼啊,了不得,了不得!”似是夸张,其实源自生活。 《明通鉴·熹宗天启七年》载:“一祠木像头稍大,小竖上冠不能容,匠人恐,急削而小之,以称冠。小竖抱头痛哭。”现实就是这样荒唐,为作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清忠谱》中,关于颜佩韦等五人的描写是最为引人瞩目的。此次苏州民变震动朝野。类似事件,在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被逮时也曾发生,只是未曾酿成巨变。市民阶层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颇具影响的力量,颜佩韦等五人正是作为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登上了历史和戏剧的舞台。作品充分调动各种舞台表现手段,将这一惊天动地的群众斗争及其领袖人物,表现得很有气势。颜佩韦等五人虽是草野细民,市井中人物,却满腔豪气,见义勇为。他们的戏不是很多,却被推到了舞台中央,不只让人看到他们率领群众抗击缇骑的行动,同时着意描画了他们粗犷的气质和纯净的精神世界。剧中这些场面,甚至是更加富于舞台生命力的。如以他们为中心的 《书闹》、《义愤》、《闹诏》三折,就是昆剧舞台上的保留节目,《缀白裘》中题为 《书闹·拉众·鞭差·打尉》,京剧 《五人义》即源于此。下半部中,则有 《捕义》、《戮义》、《魂遇》、《吊墓》诸折,构成相对完整的篇章,谱成一曲悲壮的颂歌。当然,这些 “义士”,仍是 “忠臣”的陪衬。
《清忠谱》目录
谱 概
第一折 傲雪
第二折 书闹
第三折 述珰
第四折 创祠
第五折 缔姻
第六折 骂像
第七折 闺训
第八折 忠梦
第九折 就逮
第十折 义愤
第十一折 闹诏
第十二折 哭追
第十三折 捕义
第十四折 荫吴
第十五折 叱勘
第十六折 血奏
第十七折 囊首
第十八折 戮义
第十九折 泣遣
第二十折 魂遇
第二十一折 报败
第二十二折 毁祠
第二十三折 吊墓
第二十四折 锄奸
第二十五折 表忠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