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高濂 著
刘东咏 注释
《玉簪记》导读
周育德
《玉簪记》传奇是一部流传广远的剧作。
作者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道人、湖上桃花渔。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曾任鸿胪寺官,后居住于杭州西湖。与明代的著名文人冯梦祯、屠隆等交游。其 《遵生八笺》刻于明万历十九年 (1591),书中文字显示当时他已退官多年。万历三十一年 (1603)二月十二日,冯梦祯曾邀请高濂游览西湖 (见《快雪堂日记》),说明那时高氏仍在世。由此推断,高濂的主要活动应在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高濂的生活情趣广泛,凡饮酒、种花、焚香、品茗、烹饪,无不精通。音乐修养很深,擅长弹琴,尤其喜欢收藏古玩字画,具有较高的鉴赏力。所作传奇除 《玉簪记》外,还有 《节孝记》。著有诗集 《雅尚斋诗草》、词集《芳芷楼词》,其散曲见于 《南词韵选》、《南宫词纪》、《吴骚合编》、《词林逸响》诸书。所著杂书 《遵生八笺》今有排印本流传。
儿女风情是明清传奇的重要题材之一,有 “传奇十部九相思”之说。在描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大量剧作中,《玉簪记》是比较优秀的一部。此剧写的是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的恋爱故事。
潘必正自幼与陈娇莲订有婚约,互换玉簪与鸳鸯扇坠为凭。金兵南侵,娇莲在逃难途中与母亲失散,流落金陵,入女贞观为道姑,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在赴任途中借宿女贞观,见陈妙常姿色才华出众,便借下棋的机会用诗词挑逗,遭陈妙常拒绝。观主的侄儿潘必正因病误考落第,不愿回乡,借住女贞观。潘陈相遇,各生爱慕之心。经过茶叙、琴挑,情意渐深。因舆论与清规的束缚,不能直诉心曲。潘必正思念陈妙常而成病,陈妙常也思念潘必正而做情诗一首。某日,陈妙常幽怀孤闷,恍惚入睡。潘必正到来,看到诗稿,终于互诉衷肠,私自结合。不久,事情被观主察觉,逼潘必正立即赴试。登程之日,陈妙常自雇一叶小舟追赶潘必正,二人在秋江上泣别,互赠信物玉簪及鸳鸯扇坠,方知原有婚约。后潘必正登第授官,与陈妙常团圆。
万历元年 (1573)刊刻的戏曲选辑 《词林一枝》中收有 《玉簪记》的散出,可知此剧可能作于嘉靖、隆庆年间。
潘陈故事最早见于 《古今女史》(《词林纪事》卷十九引)。明人杂剧与话本小说都有同题材作品。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 《孤本元明杂剧》收有也是园藏明抄本 《张于湖误宿女贞观》杂剧。明代何大抡纂辑的 《燕居笔记》卷九 《张于湖误宿女贞观》是小说全文。据胡士莹先生推断,小说是明代弘治、嘉靖时期的作品 (见 《话本小说概论》卷下)。此故事讲的是明代流行的热门话题。 《玉簪记》的情节与话本小说接近,很可能是在话本小说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耐人寻味的是 《玉簪记》的作者对其前问世的戏剧和小说虽有大量的增删改写,但是仍然坚持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活动安排在清规戒律森严的道观里,分明是对封建礼法和宗教戒律的揶揄和挑战。
此剧成功地塑造了陈妙常的形象。对陈妙常性格的刻画颇为细腻传神。出身名门书香又身为道姑的陈妙常,受着封建礼法和宗教律条的双重束缚,形成了性格的复杂性。她拒绝了张于湖的性挑逗,但自己的情思也被扰乱而无法平静。她深爱潘必正,却又难于启齿,甚至假作正经,暗地里又偷偷写诗以抒情。在 《弦里传情》(亦称 《寄弄》)一出中,她唱道: “我也心里聪明,脸儿假狠,口儿里装作硬。待要应承,这羞惭,怎应他那一声。我见了他假惺惺,别了他常挂心。我看这月阴花影,凄凄冷冷,照他孤零,照我孤零。”生动地展现了一个青春少女热烈地追求爱情,却又迫于清规而羞于表露,因羞怯而故作矜持,面作嗔怪而心实感动的神态。直到潘必正偷看到她的情诗,真心情已无法掩饰时,她才接受了他的爱而永结同心。这种深刻细致的刻画,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发展的逻辑,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给演员的表演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玉簪记》在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主线以外,又有张于湖追求陈妙常而遭拒,溧阳王公子向陈妙常求婚、赖婚,后被张于湖断结的情节。从全剧结构看来属于多余的头绪和枝蔓,所以在演出过程中多被艺人删减。至于安排潘陈二人曾有父母指腹为婚,并有信物为证,来证明他们自由恋爱的合法性,也削弱了反封建的主题。
一般说来,《玉簪记》的节奏明快,曲词也清丽优美,不过人们对此剧的评价褒贬不一。从明代以来,一些昆曲行家对此剧的遣词用律多有批评。如明末祁彪佳 《远山堂曲品》评论此剧云:“惟着意填词,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而意不能贯词,便如徐文长所云 ‘锦糊灯笼,玉镶刀口’,讨一毫明快不得矣。”近人吴梅也说:“文彩固自可观,而律以韵律,则不可为训。”
尽管如此,《玉簪记》在昆曲舞台上的流传还是很广的,传世的版本也很多。昆剧的 《茶叙》(原本第十四出 《幽情》)、《琴挑》(原本第十六出 《寄弄》)、《问病》(原本第十七出 《耽思》)、《偷诗》(原本第十九出 《词媾》)、《阻约》(原本第二十一出 《姑阻》)、《催试》(原本第二十二出 《促试》)、《秋江》(原本第二十三出 《追别》)等,都是深受欢迎的久演不衰的折子戏。近年有以上述折子为基础而整理改编的整本 《玉簪记》演出,是昆剧的有影响的保留剧目。
除昆剧外,《玉簪记》也在多种地方戏曲中流行,并有新的创造。如川剧的《逼侄赴科》和 《秋江》,就是对 《玉簪记》的精彩演绎。 《逼侄赴科》写观主催逼侄儿潘必正赴科赶考,不让他和陈妙常作别。舞台的空间处理十分巧妙。陈在楼上,潘在楼下。潘一面向姑母告别辞行,一面暗向楼上的陈妙常传情。“分身”式的身段表演,再加上双关的台词,演出妙趣横生。 《秋江》在原作 《追别》的基础上有重大改进。原作的老艄公借机敲陈妙常的竹杠,言词粗俗。川剧改为老艄公和陈道姑开玩笑,用舞蹈身段表现江上行舟的情景,非常典型地展现了戏曲艺术虚拟为主、虚实相生的特殊的舞台观念和舞台方法。
《 玉簪记》目录
第一出 家门正传
第二出 潘公遣试
第三出 兀术南侵
第四出 陈母遇难
第五出 避难投庵
第六出 于湖借宿
第七出 陈母投亲
第八出 谈经听月
第九出 西湖会友
第十出 奕棋挑逗
第十一出 村郎闹会
第十二出 必正投姑
第十三出 村郎求配
第十四出 茶叙芳心
第十五出 于湖破贼
第十六出 弦里传情
第十七出 旅邸相思
第十八出 媒姑议亲
第十九出 词姤私情
第二十出 媒姑造计
第二十一出 姑阻佳期
第二十二出 知情逼试
第二十三出 秋江哭别
第二十四出 春科会举
第二十五出 两母思儿
第二十六出 金门献策
第二十七出 香阁相思
第二十八出 登第发书
第二十九出 定计迎姑
第三十出 结告婚姻
第三十一出 接书会案
第三十二出 荣归见姑
第三十三出 灯月迎婚
第三十四出 合家重会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