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梁辰鱼 著
刘东咏 注释
《浣纱记》导读
颜长珂
梁辰鱼 《浣纱记》是明代昆山腔最早的舞台剧作,在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梁辰鱼,字伯龙,号少白,别署仇池外史。生于明正德十四年 (1519),卒于万历十九年 (1591)。江苏昆山人。先世为昆山望族,到他父辈,家境已渐衰落。他平生任侠好游,不甘受科举束缚,只以例贡为太学生。他好声乐、善度曲,粗通音律。嘉靖时,昆山腔经曲家魏良辅等革新,清柔悦耳,用于散曲清唱,称为 “水磨调”。梁辰鱼 《浣纱记》正是最早将革新后的昆山腔搬上剧坛,并使之迅速传播开来,以成功的艺术实践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梁辰鱼为人风流倜傥、落拓不羁,词曲方面颇有造诣。当时文坛领袖王世祯、李攀龙以及曲家张凤翼、屠隆、潘之恒等,均曾与之交游唱和。他平生虽多慷慨忧生之感,但壮志难酬,落魄以终。作品除 《浣纱记》外,还有杂剧 《红线女》、 《红绡》 (已佚),散曲集 《江东白苎》和 《鹿城诗集》。
《浣纱记》取材于 《史记·吴越世家》及东汉赵晔 《吴越春秋》,将春秋时吴越争斗的历史与有关西施的传说巧妙地组织在一起,通过艺术形象,揭示两国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吴王夫差恃强凌弱,去贤亲佞,重用奸邪的伯嚭,迫害忠心耿直的伍子胥,终于招致亡国杀身之祸。越国君臣则是发愤图强,取得复国灭吴的胜利。作品歌颂范蠡等忠臣谋士,并且通过对比,描写了伍子胥与范蠡的不同遭遇。他们都是楚国人。伍子胥为报父兄大仇,背楚投吴,一味孤忠,不知通变,落得悲剧下场。范蠡游宦来越,能洞悉祸机,功成身退,安排颇具深意。《大明律》中,明文禁止戏剧中扮演帝王后妃、先圣先贤。《浣纱记》中,不仅吴王夫差和伯嚭丑态毕露,是被嘲弄、鞭挞的对象,就是勾践夫妇、先圣孔子,也遭到讥讽和亵渎。作品闪烁着市民思想的光彩。
嘉靖时,明朝统治日趋腐朽。权臣严嵩父子和宦官勾结,把持朝政,迫害忠良,排斥异己。东南沿海,倭寇不断骚扰,西北的俺答汗,直逼京师。内忧外困,统治阶级内部革新与保守、忠与奸的斗争,也极为尖锐和复杂。梁辰鱼夙喜读史谈兵,“结发慕远游,精心在经史。上下几千年,欲究治乱旨”。(《鹿城诗集·远游》)他创作的历史题材 《浣纱记》,“试寻往古,伤心全寄词锋” (第一出:家门),借古喻今的用意是很明显的。
西施是传说中著名的美女,相传越破吴后,被沉于江。不少诗词,都把她作为悲剧人物咏叹。宋元南戏存目有 《范蠡沉西施》,显然也没有突破这个窠臼。《浣纱记》则采取 《越绝书》 “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的记载,一反 “美人祸国”的观念,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美女形象。她不仅聪明美丽、勤劳俭朴,而且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合乎情理、层次分明。《思忆》一出描绘其入吴以后的内心活动,思念父母、眷恋范蠡,缅怀故国、一往情深。作品通过国难与爱情的冲突,将个人命运与家国的存亡紧密相连,来刻画她的复杂心理和思想境界,为本剧的人物塑造和爱情描写带来特有的色彩,在古典戏曲中是不大多见的。范蠡也是作者的理想人物。他不避艰险、深谋远虑、公而忘私、功成身退。由于拘泥史实,缺乏更为大胆的艺术想象和虚构,人物形象显得比较单薄。但最后一出,描绘范蠡激流勇退,携西施泛舟五湖,则突破了传奇大团圆俗套,以成套 “南北合套”曲文,一生一旦,抒发历尽劫难沧桑的无恨感慨,也寄托了作者情思,自是得意之笔。其中也借用了元杨维桢的两支曲文。 《桃花扇》末出、构思,情调,与本剧都有些接近,也许是由此得到了某些启发。
伍子胥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塑造得极有生气的艺术形象,謇謇谔谔、一派孤忠,跃然纸上。不幸忠而见疑。《寄子》一出是他的重头戏:吴王夫差欲北伐齐国,命他到齐国请战。吴兵一出,越国必定乘虚而入。他明知大厦将倾,却无力回天,便将幼子寄托给友人,自己只能与吴国共存亡了。戏剧的情节虽不出奇,却从国事与家事的矛盾中,抒写父子之情,深刻感人,使得伍子胥的悲剧形象更加生动和丰满了。因此,《伍员寄子》成为昆曲舞台上长期流传的一出折子戏。
《浣纱记》以范蠡和西施定情的一缕溪纱为线索贯穿全剧,通过生旦的悲欢离合,使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和悲喜交替的场景穿插结合在一起,演出一场吴越两国兴亡替废的活剧。结构颇具匠心。全剧以 “泛湖”作结,诗情画意,别开生面。王世贞批评其 “满而妥,间流冗长”(《曲藻》),也是确实存在的弱点。要将这时间跨度长、头绪纷繁的历史故事叙说得有条不紊,也颇费周折。作品的语言属绮丽一派,但还不过分镂金错彩,比较文雅蕴藉。由于“平仄甚谐,宫调不失”(徐复祚 《曲论》),很适宜演唱。剧中的宾白不少采自史籍,又喜用骈偶句式,未免板滞而少生动。
梁辰鱼工诗词,又精通曲律。因此,当 《浣纱记》出现在舞台,就引起了轰动,如潘之恒所说:“填词赢得万人传”(《白下逢梁伯龙感旧》)。他把昆山腔从清唱变成舞台艺术,扩大了它的影响;借生旦故事为线索,抒写历史兴亡之感慨,这种传奇格局别具风采,为后来的 《长生殿》、《桃花扇》等名剧所借鉴。明清两代的戏曲作品选集,从 《八能奏锦》开始,几乎都有 《浣纱记》的散出。其中 《回营》、《转马》、《打围》、《进施》、《寄子》、《采莲》和 《游湖》诸出,一直活跃在昆曲舞台,并在演出中有所加工润色,如 《回营》、《转马》等即为场上剧名。此外,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中有关西施的剧目,大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此剧的影响。
《浣纱记》目录
第一出 家门
第二出 游春
第三出 谋吴
第四出 伐越
第五出 交战
第六出 被围
第七出 通嚭
第八出 允降
第九出 捧心
第十出 送饯
第十一出 投吴
第十二出 谈义
第十三出 养马
第十四出 打围
第十五出 越叹
第十六出 问疾
第十七出 效颦
第十八出 降赦
第十九出 放归
第二十出 论侠
第二十一出 宴臣
第二十二出 访女
第二十三出 迎施
第二十四出 遣求
第二十五出 演舞
第二十六出 寄子
第二十七出 别施
第二十八出 见王
第二十九出 圣别
第三十出 采莲
第三十一出 定计
第三十二出 谏父
第三十三出 死忠
第三十四出 思忆
第三十五出 被擒
第三十六出 飞报
第三十七出 同盟
第三十八出 誓师
第三十九出 行成
第四十出 不允
第四十一出 显圣
第四十二出 吴刎
第四十三出 擒嚭
第四十四出 治定
第四十五出 泛湖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