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伪君子》莫里哀-戏剧介绍

〔法〕莫里哀 著

赵少侯 译

《伪君子》导读

陈 敏

莫里哀 (1622—1673)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喜剧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喜剧编剧、诗人、戏剧理论家,还是优秀的演员、导演。他一生创作33部剧作,27部是喜剧,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包括 《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学堂》(1661)、 《太太学堂》 (1662)、 《伪君子》 (1664—1667)、 《唐璜》(1665)、《恨世者》(1666),以及 《悭吝人》(1668)等。他以多样化的喜剧种类和样式以及精湛的艺术水平,把法国古典主义喜剧推上世界戏剧艺术的高峰。

古典主义戏剧是在17世纪欧洲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的,在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主要代表作家除了莫里哀外,还有高乃依和拉辛。作为一个重要的流派,古典主义戏剧有其哲学和美学原则。笛卡儿的唯理论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哲学基础。笛卡儿认为理性也就是人的良知是真理的最高标准,人只有用理性和良知去战胜情欲才能接近真理。这种主张极大地符合了当时王权政治的要求,被奉为正宗。古典主义戏剧家大多拥护和维护王权,因此信奉这种唯理主义哲学。他们以此为基点,提出了崇尚理性、崇尚古典、强调类型化的美学原则,同时提出了许多创作法则,如主张 “时间、地点、行动”整一的 “三一律”法则;提倡文笔描写的 “典雅”;舞台场面的 “洁净”,不正面表现凶杀、流血等。莫里哀虽然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但是他有着强烈的民主意识和对下层人民生活的熟悉与同情,因此他的剧作有遵循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一面,但也常常突破清规戒律的束缚。虽然也崇尚王权理性,但其作品中却洋溢着浓厚的市民和各阶层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

五幕诗体喜剧 《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从这个剧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典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也可以看到莫里哀喜剧的特色,并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技巧。

剧作是按照古典主义 “三一律”的法则写成的:故事发生、发展在同一个地点———富商奥尔贡的家里;情节从开端到结局不超过一昼夜;全部的剧情紧紧围绕着揭示答尔丢夫伪善这一中心主旨,没有节外生枝。全剧有五幕,然而作为中心人物的答尔丢夫却是在第三幕才上场的。仔细分析这个举世闻名的伪君子形象,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独特的艺术才华。

虽然,答尔丢夫在前两幕戏中始终没有露面,但他仿佛一个怪影,总在我们面前晃动,使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抓住他。该剧的开场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歌德曾指出 《伪君子》的开场是 “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这个开场好在两点:一是开门见山,构架了富有戏剧性的情境,突出中心人物,有着明确的戏剧悬念。作者是以答尔丢夫为中心来架构奥尔贡一家两派人 (“亲答派”与 “反答派”)的矛盾关系。由于答尔丢夫始终是矛盾的焦点,因此,总是能不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人们对他兴味盎然,迫不及待地想见到这位兴风作浪的人物到底是怎样的。欲露先藏、欲擒先纵,无疑,莫里哀是十分了解戏剧创作的规律和观众心理的。二是别具匠心,运用铺垫和衬托,为人物出场蓄势。剧作一开场就通过两派人的争吵,巧妙地把答尔丢夫的前史和性格介绍给观众。如果说桃丽娜的言词让人们知道了答尔丢夫是虚伪的宗教骗子,那么奥尔贡的举动则衬托出了答尔丢夫骗术的高明。观众对答尔丢夫的性格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他登场后自剥伪装暴露性格的本质特征奠定了真实可信的基础。

答尔丢夫出场后,莫里哀对他性格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自身的行动展示出来。剧中,答尔丢夫的中心行动是对美色的追求 (他对金钱的贪婪到最后才表现为积极的行动)。作者通过答尔丢夫两次对埃米尔的厚颜无耻的求爱行动,充分挖掘出人物身上喜剧性的因子,淋漓尽致地讽刺和揭露伪善者的丑恶嘴脸。

答尔丢夫的第一次求爱行动是在第三幕第三场。他出场后不久,作者通过答尔丢夫见到埃米尔主仆两人孑然不同的态度,勾画了其虚伪的形态。见到桃丽娜,他摸出一条手帕,一本正经地说:“把你的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就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这番高尚的话刚说完不久,他却情欲难奈地勾引埃米尔。看看这位标榜圣洁的 “圣徒”是如何对埃米尔动手动脚的:他先是信誓旦旦地表示了 “热诚的冲动”,继而 “握住她的小指尖”,而且握得很紧,接着又 “把手放在埃米尔的膝上”,当埃米尔将座椅退后,他又“将椅子移进”,乘机 “摸摸埃米尔的帽子”。在道貌岸然的教士黑袍下,裹着蠢蠢欲动的好色之徒的身躯。这里,作者运用答尔丢夫言行的自相矛盾来揭示其虚伪的性格特点,赋予人物强烈的喜剧效果。

一位苏联电影理论家在探讨喜剧的秘密时说过,“为了认识和解释笑的来由,最好还是去寻找不协调”,“凡是能引人发笑的重大的不协调,都能成为喜剧艺术的对象”。剧中,答尔丢夫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不协调表现俯首可拾。而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对上帝的态度。

“上帝”是答尔丢夫用以伪装自己的最主要武器。他是以上帝来标榜自己对埃米尔的一番不检点的行动。在达米斯发现他的丑行,向父亲告发后,他借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武器也是上帝。并且,凭借着他的 “上帝”,他进一步取得奥尔贡的信任,得到其财产的馈赠。而当克雷昂特要他把财产归还达米斯时,他打的依然是上帝的旗帜,说自己接受这份财产是 “替上帝争光”。“上帝”不仅是答尔丢夫的装饰,也是他愚弄世人的法宝。正是凭借着对上帝的 “虔诚”,他一路通畅。然而,这位上帝不离口,“圣经”不离手的人物,上帝在他心目中位置究竟是怎样的呢?在答尔丢夫的第二次求爱中,他自己给了我们答案。

答尔丢夫第二次向埃米尔示爱,是在第四幕第五场。这一场戏是全剧的高潮。作者运用闹剧的手法架设了一个富有喜剧性的情境———请君入瓮,让人物性格中的戏剧性因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埃米尔为了让奥尔贡亲眼看看答尔丢夫的劣迹,叫丈夫藏在桌毯底下,再次约请答尔丢夫,并佯装对其热情似火。不明就里的答尔丢夫一见到埃米尔就欲火中烧,要求埃米尔夫人马上和其成就好事,当埃米尔问及这样做是否会 “得罪了您总不离口的上帝呢?”他的回答竟是 “那么索性拔去这样一个障碍吧,这在我是算不了一回事的”。他还说可以与上帝 “商量”妥协的办法,“用动机的纯洁来补救行为的恶劣”;“如果一声不吭地放个把错误是算不了一回事的”。这就是他心目中的上帝和真理!在第一次求爱时,为了博得埃米尔的好感,答尔丢夫还记得处处以上帝标榜自己,把自己打扮得超凡脱俗。但这会儿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把美色的实惠迅速弄到手,他干脆就把所信奉的 “上帝”一脚踢开!这画龙点睛一笔,把这个伪善的宗教骗子的嘴脸彻底揭示出来。

虚伪是答尔丢夫最本质的性格特征。作者把世上伪善者的特征,都集中地概括在答尔丢夫的身上,通过其自身的行动,以夸张的手法予以完美的艺术体现。当然,在运用夸张手法时,作者是以深厚的现实生活为依据的。莫里哀生活在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代,宗教的假仁假义与虚伪习气,是17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的痼疾。在 《伪君子》的序言中,作者写道 “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致命的打击”。作者正是通过答尔丢夫引人发笑的 “虚伪”恶习的刻画,给予社会上流行的这种恶习以辛辣的讽刺和揭露。

当然,为了造成强烈的讽刺和揭露效果,作者把答尔丢夫的伪善予以高度的夸张,这一方面使人物鲜明生动,同时也使人物成为一种品格的化身,即类型化人物。《伪君子》中其他人物同样也是类型化的。这是古典主义戏剧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古典主义律条的羁绊,与莎士比亚笔下人物那种性格的多方面性、丰富性相比较,莫里哀多少是有些逊色。但与其他古典主义作家创造的人物相比,却是鲜明、生动的。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法)《艾那尼》戏剧介绍

2021-7-15 11:17:29

戏曲知识

(英)《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戏剧介绍

2021-7-15 11:19:5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