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莎士比亚 著
朱生豪 译
《第十二夜》导读
刘红卿
在世界喜剧史上,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独树一帜,占有特殊的地位,经常被称做欢乐喜剧 (又称 “快乐喜剧”)。这些喜剧,大多以爱情为主,它们 “充满了对爱情的歌颂,充满了幸福和欢乐的气氛,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情”,它们表现没有拘束的自由生命,表现人生的甘美、爱情的甜蜜、青春的快乐和无拘无束的享乐。
在古希腊喜剧和法国古典喜剧 (如莫里哀的喜剧)中,喜剧性主要来自于幽默和讽刺。如莫里哀的 《伪君子》对已经丧失任何实在内容的宗教崇拜的讽刺,正是其喜剧性的基础。而在莎士比亚的欢乐喜剧中, “喜剧性并不是来自讽刺,而是来自抒情和幽默的融合;它们是由浪漫性的抒情、夸张的手法和插科打诨等因素构成 ‘最令人开心’的作品”。这些喜剧是人文主义者早期乐观主义精神和莎士比亚浪漫主义诗情的绝妙结合。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欢乐喜剧的典范。“《第十二夜》是为主显节 (元月六日)前夕庆祝会写的,因此又被称做节日喜剧,其中包括闹剧场面和愚人节经常发生的事情,充满节日的情调和气氛。”
“这里没有什么讽刺,没有愤怒。它针对荒唐事而不是针对可笑事。它使我们因人类的蠢事发笑,而不是蔑视它们,更不是对它们抱恶感……他对剧中人物的弱点做了最有趣的夸张;他夸张的办法让这些人物本人不以为忤,反而几乎也共享这种快乐心情;它宁可给剧中人物制造机会,让他们表现出自己最快乐的方面,而不让他们在别人的机智或恶意形成的乖古想法中成为可鄙。”
《第十二夜》的内容是从意大利作品中借用过来的,但莎士比亚却天才地加以创新。剧本中以孪生误认、傻骑士求婚、多重的恶作剧等情节,制造适合节日的热闹欢乐气氛,但全剧的主线却是爱情。全剧以奥西诺公爵对心上人忧伤、诗意而痴情的告白开篇,结尾以三对情人终成眷属的皆大欢喜而告终,充满了青春爱情的光明气息。
女扮男装的薇奥拉代公爵奥西诺向伯爵小姐奥丽维娅求爱的活动,是全剧的主要情节线,贯穿全剧始终。在这三个人物中,存在着复杂的三角恋爱关系:薇奥拉爱着奥西诺,但奥尼诺并不知晓;奥西诺爱着奥丽维娅,奥丽维娅知道但拒绝;奥丽维娅爱着薇奥拉,奥丽维娅并不知晓薇奥拉的女性身份。由此,制造了诸多的爱情误会,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全剧矛盾的解决以薇奥拉的双胞胎哥哥西巴斯辛的出现而告终:奥丽维娅选择了和薇奥拉长得一摸一样的西巴斯辛为丈夫,而奥西诺也放弃了奥丽维娅,选择深爱自己的薇奥拉为妻子。当然,这样的大团圆的爱情故事也只有在喜剧中才能出现。剧中情人们为得不到的爱情而痛苦和忧伤,而他们的失意似乎也为了最后的大团圆结尾才设置的。所以,观众在倾听他们痛苦时,也不会过分当真,只当成少年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游戏,而且这些痛苦只会使结尾处的欢乐成倍地增加。
全剧在这个主要情节外,还安排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情节,那就是奥丽维娅的叔父托比爵士、傻爵士安德鲁、她的女仆玛利娅、小丑和男仆费边等人愚弄管家马伏里奥的恶作剧,它与主要情节并向发展,虽没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却让整个剧本充满了喜剧的活力。在莎士比亚的欢乐喜剧中,闹剧传统或种种愚弄人的情节比比皆是,在 《第十二夜》中这一点更有代表性。
马伏里奥是个严厉的管家,想让大家都按照他的意愿办事,以便讨得女主人的欢心。在莎士比亚的笔下,“马伏里奥是个自命不凡的奴才。他喜欢装腔作势,善于逢迎取巧,表里不一,自欺欺人,脱离群众,完全生活在孤立和幻想之中”,他还幻想通过自己获得女主人的欢心和爱情,把自己变成马伏里奥伯爵,取得家里的统治权。
对于马伏里奥的这些幻想和要求,玛丽娅最清楚不过。玛丽娅伪造了一封情书,让马伏里奥误以为那是写给他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 “有的人是生来的富贵,有的人是挣来的富贵,有的人是送上来的富贵。”马伏里奥认为他的富贵就是送上来的,他幻想自己的好运确实已经来到,他要好好把握良机。他马上按照信里的要求穿起黄袜子,扎着十字交叉的袜带,却不知那恰恰是奥丽维娅最厌恶的。马伏里奥在众人面前大摇大摆,闹足了笑话,活像个疯子,也被当做疯子关进一个黑暗的房间里。
在第四幕,小丑继续愚弄马伏里奥。小丑先装扮成牧师托伯斯师傅 (马伏里奥信以为真),小丑又用自己的声音和他讲话。马伏里奥向牧师诉说委屈,但小丑扮成的牧师却骂马伏里奥是不老实的撒旦,说人间没有黑暗,只有愚昧。马伏里奥说自己没有疯,他的头脑和小丑傻子一样清楚。小丑讽刺他,如果他的头脑跟傻子差不多,那他真的是疯了。谁能相信一个疯子的话呢?
马伏里奥口口声声叫小丑是傻子,其实他自己才是真正的傻子。他总是自恃高人一等,一心往上爬,自我欺骗自己,结果咎由自取,遭到了大家的愚弄,吃尽了苦头。莎士比亚对这个人物充满了讽刺和嘲弄。
莎士比亚对马伏里奥的讽刺还具有社会意义。在剧中,莎士比亚明确指出马伏里奥是清教徒。清教徒具有禁欲思想,他们反对快乐和享乐,这与欢乐喜剧的精神相违背,也与人文主义者对人的欲望、享乐和欢乐等的热情歌颂相违背;同时,当时日益得势的清教徒仇视戏剧和戏剧演出,他们把反对戏剧的斗争活动同推翻王权统治的斗争活动联系起来,对戏剧活动进行残酷的迫害。所以,在剧本中,莎士比亚就借对马伏里奥的愚弄大大讽刺了清教徒。
在 《第十二夜》中,值得称道的还有莎士比亚对人物的塑造。公爵奥西诺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却缺少积极进取的精神,他虽然很爱奥丽维娅,但却让人代他求婚,显得过于消极和感伤。有评论家指出,奥西诺是个充满幻想的人物,经常生活在幻想和自我欺骗中。
在奥丽维娅身上,却能看到追求爱情的勇敢精神。她第一眼看到女扮男装的薇奥拉后,就爱上了她,之后又派人给她送去戒指,表达自己的心意;之后,奥丽维娅大胆地向薇奥拉倾诉真情,还把自己的肖像送给了薇奥拉。这与奥西诺对爱情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而处于全剧中心的是女主人公薇奥拉,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可爱的女性角色之一,在舞台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她聪明、勇敢、纯真、热情,富有牺牲精神,为了奥西诺的幸福代他去向奥丽维娅求婚,在争取人格独立、幸福的权力及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斗争中,薇奥拉显示出忘我无私、坚贞不渝的品格,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全剧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小丑也是剧中一个值得称道的人物,他聪明而机智,表面愚蠢而实是智人,甚至可以说,他是 《第十二夜》中欢乐的象征。他追求快乐,所以他对奥丽维娅的忧伤 (她还沉浸在哥哥之死的悲痛中无力自拔)充满了讥讽,把她的痛苦视为愚蠢,并把她称为傻子, “你哥哥的灵魂既然在天上,为什么要悲伤呢?列位,把这傻子撵出去”。在第四幕,小丑继续作弄马伏里奥,给观众制造更多的笑料。
《第十二夜》中充满了欢乐的阳光和快活的空气,但在阳光背后,也出现了令人不快的阴影,它既表现了爱情的甜蜜,也表现了爱情的残酷 (奥丽维娅拒绝奥西诺,薇奥拉拒绝奥丽维娅),剧中的情人们为爱情而痛苦不堪;同时,剧中也涉及不幸遭遇和死亡,小丑也感觉人们越来越狡猾,一个个变得不老实了,这很让人担忧。剧中小丑结尾时的诗歌也表达了这种相似的感觉:
当初我是个小儿郎,
嗨、呵,一阵雨儿一阵风;
做了傻事毫不思量,
朝朝雨雨呀又风风。
年纪长大啦不学好,
嗨、呵,一阵雨儿一阵风;
闭门羹到处吃个饱,
朝朝雨雨呀又风风。
娶了老婆,唉!要照顾,
嗨、呵,一阵雨儿一阵风;
法螺医不了肚子饿,
朝朝雨雨呀又风风。
一壶老酒往头里灌,
嗨、呵,一阵雨儿一阵风;
掀开了被窝三不管,
朝朝雨雨呀又风风。
开天辟地有几多年,
嗨、呵,一阵雨儿一阵风;
咱们的戏文早完篇,
愿诸君欢喜笑融融!
小丑是剧中的快乐领袖,但到了最后,他也不怎么快乐了。有人认为,他最后就变成了 《李尔王》中傻子,跟随着李尔在荒郊野外流浪,对李尔的悲惨遭遇充满同情,体味人生无尽的痛苦。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