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阿瑟·米勒 著
陈良廷 译
《推销员之死》导读
刘红卿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美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阿瑟·米勒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1944年前做过技工、卡车司机、侍者,上过大学,后写了4部剧作并两次获奖。他与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的短暂婚姻,一度使他成为大众媒体的热门话题之一。
米勒的主要作品有《鸿运高照的人》(1944)、《全是我的儿子》(1945)、《推销员之死》(1949)、《炼狱》(又被译为《萨勒姆的女巫》,1953)、《桥头眺望》(1955)、《堕落之后》(1964)、《美国时钟》(1980)等。米勒的声誉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达到高峰,而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有所下滑。在美国受关注度每况愈下的情况下,米勒一直坚持写作,1991年他的《撞到摩根山》在伦敦首演,1994年米勒创作了《碎玻璃》。1996年米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一直在进步。只要还能动,我还会一直写。当人到了一定年纪时,就不再在乎旁枝末节的东西,而专注于事物的本质。”
1949年,米勒花了一个半月写出的《推销员之死》,揭露了“美国梦的疵点”,被誉为“美国梦破产”的代表作,作品在百老汇首演后获得巨大成功,连演了742场,震惊了美国剧坛,为33岁的米勒在美国戏剧界奠定了大师的地位,也使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纽约时报》称《推销员之死》为20世纪话剧的里程碑。
米勒一贯反对西方商业化、纯娱乐性的庸俗戏剧,认为戏剧是一项反映社会现实的严肃事业。作为社会剧戏剧大师,阿瑟·米勒更多继承了易卜生的创作传统,致力于在舞台上构筑美国社会的真实形象。他强调剧作家要有切中时弊的认识,并把它体现在作品中,影响观众。而在表现手法上,米勒也对传统现实主义戏剧做了很多发展。米勒吸收了很多戏剧流派的技法,特别是表现主义揭示人物深层心理的戏剧手法。在他的作品里,在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基础上,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现实主义戏剧获取了更加丰富的舞台表现力。
米勒曾于1978年初访问中国,后于1983年再次来到中国,亲自导演《推销员之死》,该剧由英若诚翻译并主演,朱琳、朱旭、米铁增等著名话剧艺术家参加演出。该剧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美国戏剧在中国的首次重大演出。
2005年2月10日夜间,阿瑟·米勒因心脏衰竭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罗克斯伯里的家中逝世。米勒逝世后第二天,百老汇在演出启幕时灭灯致哀。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杰作,也是20世纪美国悲剧的代表作。剧作家只是截取了威利一生中最后一天多的生活断面———他自杀前的苦闷、挣扎和绝望的内心历程,却向我们展示了当代美国人的悲剧命运。与古典悲剧中的英雄主人公不同,该剧的主人公威利只是现代社会普通的一员,所以他的悲剧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大幕打开时,主人公威利遭受生活的重重打击,已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沉重的生活压力使他精神恍惚,自言自语,眼前不断出现幻觉,常会不自觉地沉溺于对过去的回忆中。作品正是在威利的现实生活和回忆、幻觉两个层面上,带领我们走进威利的“现在”和“过去”,从而把最普通的小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揭示得淋漓尽致。
“现在”的威利年老体衰,是个失败的人:既是失败的推销员又是失败的父亲,这主要体现如下两方面:他在公司的遭遇,他和儿子们的关系。
幕启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疲力竭”的老年推销员,他手里拎着推销不出去的样品箱,活像一匹驮着重荷的牲口走上舞台,他对林达说:“我快累死了,我不行了。林达,我真的完了”。威利已无法胜任推销员的工作,他年纪大了,难以四处奔波;而他过去的老主顾也死得死,退休得退休,推销不出去东西就赚不到钱,而家里的一大堆费用却需要开支。在第二幕,走投无路的威利去公司,希望老板能在办公室给他找个差使,没想到,老板一口回绝,最后还被解雇。
威利在商行干了三十多年,老了却像橘子皮一样被扔掉,其遭遇令人同情。更重要的是,推销员是威利“理想中最好的职业”,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个受人爱戴的推销员,像大卫·辛格曼一样,老年时,在旅馆打个电话就能推销出商品,死后也有众多的同行和主顾给他送葬。被人解雇摧毁了威利对工作的梦想。
威利还是个失败的父亲。同大多数父亲一样,威利也把自己生活的梦想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希望他们出人头地。但在现实中,小儿子哈比只是个小职员,整日和女人瞎混;威利最看重大儿子比夫,他在学生时代是个很受欢迎的球星,现在却一蹶不振,干过二三十种行业,结果34岁了仍“一事无成”。
在第一幕,流浪多年的比夫回到家,威利仍认定比夫一定会成功;第二幕,比夫告诉威利自己借钱失败,还偷了奥利弗的金笔,威利固执地拒绝承认这个事实,并和儿子吵翻了,比夫恼羞成怒,斥责威利:“瞧瞧你吧!瞧瞧你自己堕落成什么样了!”极度的痛苦和绝望把威利击倒在地,威利更回忆起十多年前的往事:比夫在外地曾看到威利与别的女人鬼混,这给小比夫巨大的打击……威利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比夫的不争气很大原因是自己造成的。
《推销员之死》作为一部心理分析剧,深入分析了主人公威利作为普通人的成功梦想一步步破碎的深刻原因。在这一点上,威利的回忆和幻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这种回忆和幻觉是与“现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这也是该剧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色。“人物的现实行动和回忆、幻境等等内心历程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全剧特殊的结构方式。”“在剧作的‘现在’部分,作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剖露了威利自杀前的苦闷、挣扎和绝望的内心历程;而在剧作的‘过去’部分,作者则融会了表现派的心理外化的手法,把威利关于‘过去’的回忆和幻境外化直观、具体的舞台场面,对威利的心理进一步分析和解剖”,“回忆、幻境的场面是威利在现实行动中的遭遇发生出来的,又作为推动威利走向悲剧结局的心理依据的重要部分”。
在回忆和幻境中,主要涉及威利和本、威利和查理、威利和比夫的关系。限于篇幅,这里重点分析威利和本的关系。
本是威利的哥哥,也是威利最敬佩的人。在剧中,本已经死去,但他不断出现在威利的回忆和幻觉中。威利一辈子追求成功,在威利心目中,本是威利“生平碰到过的唯一知道成功秘诀的人”。本十七岁到了非洲,依靠“厚颜无耻”的冒险精神获得了成功,威利也用这种方式来教育两个儿子;但威利本性是个善良的人,他企图凭借“省吃俭用、广结人缘,门门都在行”来与人竞争,但他所在的世界并不需要这些。所以威利后悔自己当初没和本一起去阿拉斯加。
威利最信任本,他总把自己最隐秘的想法讲给本听,本也总在威利精神最痛苦和绝望时出现在威利的幻象中,给他安慰或指导。在第二幕,威利决心要自杀。但自杀毕竟是一件大事,威利内心也充满了疑惑,他不断权衡着各种利弊得失,他需要与一个信任的人商量这个计划。这时,死去的本自然地出现在威利无意识的幻象中。在这个戏剧场面中,先出现的是本的幻象,之后才是威利和本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并不是现实的对话,而应看成是主人公的“自语”,因为,对话的一方并不是现实的人物。这场对话完全是威利在内心深处进行的。
威利向本说他自杀的动机:改变比夫对威利的印象,对比夫的生活有所帮助。
这是威利决定自杀的重要原因。但本提示威利的自杀行为只会更加重比夫对他的不满,只会觉得威利又傻又蠢。这是威利绝对受不了的。本也劝威利不要这样做,实际上这是威利在劝自己不要做。
但此后,比夫和威利父子和解了,比夫痛哭流涕地抱着威利劝他打消自杀的念头,威利突然发现,比夫非但不恨他,反而对他充满深情的爱,他又惊又喜,儿子对他的爱让他无比幸福和满足。“父子的和解”给了威利巨大勇气和力量,他不再害怕死亡,威利怀着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希望接受了自杀的选择。这时,本又出现在威利的幻觉中,但与上一场相比,此时本对威利自杀的态度也完全转变了,因为威利的态度改变了,本开始支持威利自杀的打算。
同时,在《推销员之死》中,最值得称道的还有时空交错手法的运用。时空交错是“根据人物的梦境、幻觉、遐想、回忆等心理活动来组织舞台时间和空间,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穿插、交织起来”。比如在第二幕父子和解后,威利决定自杀,此时有两个时空:林达和哈比在现实时空中,本则出现在威利头脑中的幻觉时空中,威利则连接着这两个不同的时空,分别与他们交流,有极佳的戏剧效果。
在本的鼓励下,威利走向了死亡。“威利是带着遗憾、惶惑悔恨和对自己的信任、对亲人的爱、对儿子的希望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在《推销员之死》中,对回忆和幻象的主观表现方式的使用是很成功的,该剧代表着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融合的一个高峰。但即使在该剧中,对回忆和幻象的使用,也不是随意而无限制的,它必须受制于其所要表现的内容,要为表现的内容服务。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