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汉 著
《获虎之夜》导读
赵建新
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1916年,田汉靠亲友资助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五·四”时期先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和创造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田汉少年时代即喜爱戏剧,1920年创作剧本《梵峨磷与蔷薇》,从此走上了戏剧艺术之路。1921年回国后,田汉和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剧《获虎之夜》,上海各高校竞相演出。1927年,田汉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期间创作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年底,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等人举办“鱼龙会”演出,影响甚广。1928年,田汉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等人组织南国艺术学院,同年秋成立南国社,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对话剧事业的开拓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同一时期,田汉主编《南国月刊》,创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等剧本。从走上戏剧创作之路到1930年代前后转向,这一时期田汉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品。
1930年后,田汉参加左联,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告向无产阶级转向,创作了《梅雨》、《乱钟》、《回春之曲》等左翼戏剧作品。同时又和夏衍、阳翰笙等人投身电影创作,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和《风云儿女》等电影文学剧本。同时,他与聂耳、冼星海等合作《毕业生》、《义勇军进行曲》、《天涯歌女》、《四季歌》等著名歌曲,广为流传。抗日战争爆发后,田汉创作了五幕话剧《卢沟桥》等反映抗战的作品,积极参加文化救亡工作。田汉的剧作还有《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等。此外,他还有《白蛇传》、《谢瑶环》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戏曲作品。
田汉早期的代表作有着强烈的唯美主义色彩。借爱情说艺术,用男女情爱来表达自己艺术至上的唯美思想,一直是田汉早期剧作的中心主题。但是,田汉的“唯美主义”是被传统的“民本”思想改造过的,是一种融合了民众意识的唯美主义。这种独特的唯美观在《梵峨磷与蔷薇》、《灵光》等剧作中都有所体现。同时,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唯美观,决定了田汉艺术思想中自我与民众之间的固有矛盾。这一矛盾始终影响着田汉的创作,并成为他日后“转向”的深刻内因。
独幕剧《获虎之夜》发表于1924年的《南国半月刊》。该剧讲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寒冷的冬夜,长沙某山村的富裕猎户魏福生一家正围坐在火炉旁商量着女儿莲姑的婚事。从一家人的谈话中可以得知,莲姑虽然已经和表哥黄大傻相爱,但由于黄大傻家境贫寒,两人的关系遭到全家人的反对,莲姑被许配到富裕的陈家。黄大傻思念表妹,天天夜晚到后山眺望莲姑家的灯火。这天夜里,魏福生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老虎为女儿添置嫁妆,不料来到后山的黄大傻误中抬枪,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之际,黄大傻向莲姑诉说着自己心中的爱,莲姑也坚守在黄大傻身旁。魏福生强行拆散两人,黄大傻愤而自戕。
《获虎之夜》情节简单,结构明朗,但其中的唯美情调却极为浓郁。剧中男主人公名为“黄大傻”,但从其大段的对白中,我们不但不觉得他“傻”,反而觉得他是一个诗人气质颇重的、对爱和人生有着独到认识的人。他的“傻”,只在于他对爱的执着和超越世俗的气息。以往的戏剧史在谈到剧中的魏福生时,总是站在阶级对立的立场上把他视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对他嫌贫爱富的思想予以批判;而在论及黄大傻时,则视之为缺乏明确生活理想的感伤的小资产阶级的原型。其实,如果单从田汉剧作本身的实际内容出发而不囿于某些既定的社会学批评,我们会发现,剧中的黄大傻和莲姑与魏福生等两两相对,组成了截然对立的两个世界:后者所处的是一个以世俗法则和理性社会规范为标准的世界;前者则生活在一个超越社会习俗和一般理性法则的情感世界中。
魏福生,一个富裕猎户,有着一般人正常和合理的世俗想法。他连续捕到两只老虎,名利双收,轰动四方。他准备再打一只老虎剥下虎皮做床褥子,给女儿当嫁妆。在以魏福生为代表的世俗社会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血淋淋的阶级对立,魏福生对黄大傻和莲姑爱情的阻止完全是一个父亲正常和善意的想法,是出于对女儿的爱。如果魏福生夫妇坦然地把女儿嫁给一个一贫如洗的乞丐,却拒绝与衣食丰足的陈家联姻,那才是不正常的。毕竟,无论在哪一个社会状态中,物质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人们为了求温饱、求发财去追名逐利,本身无可非议。而且,作者笔下的这个世俗世界充满着伦理亲情,主仆融洽,邻里和谐,乡情淳朴,交织着狩猎劳作的紧张和冬夜围炉夜话的闲暇,犹如世外桃源般其乐融融、安静祥和。
与之相对的是黄大傻和莲姑组成的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情爱的法则超越了世俗的法则,感性的标准取代了理性的标准。黄大傻在身边的这个世界中,完全是个“异类”。家道中落后,他读书的机会没有了,学手艺他不愿意,学生意自己又跑回来,能使自己在这个世俗世界得以生存的谋生职业他都不愿意去做,唯一想做的就是晚上在后山上眺望莲姑后窗的灯火,以慰相思。请看黄大傻的这段话:我寂寞得没有法子。到了太阳落山,鸟儿都回到窠里去了的时候,就独自一个人挨到这后山上,望这个屋子里的灯火,尤其是莲姑娘窗上的灯光……尤其是下雨的晚上,那窗子上的灯光打远处望起来是那样朦朦胧胧的,就像秋天里我捉了许多萤火虫,莲妹把它装在蛋壳里。我一面呆看,一面痴想,身上给雨点打得透湿也不觉得,直等灯光熄了,莲妹睡了,我才回到戏台底下。从这段台词来看,这似乎不是一个没有知识的农民,而是一个在不停地诉说着自己的感伤和寂寞的诗人。只是为了活在自己的爱里,他便义无反顾抛弃了世俗世界的物质追求,宁愿讨饭,宁愿睡在戏台底下……黄大傻的境遇能得到身边世俗世界中人的同情,但得不到他们的理解。正是在这层意义上,他才被人们看成“傻子”、“癫子”。
黄大傻是一个“新人”的形象,因为他对爱有着独特的理解。他爱莲姑,却并不求回报。莲姑是他爱的对象,但他对莲姑的爱却和莲姑的态度无关,他的爱是一个人的仪式和坚持,他在其中能体会到最多的快乐和甜蜜。“我对你的爱与你无关”,这是一种全新的爱情,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价值的体现。“黄大傻与莲姑的爱,一方面确是男女之爱情,但另一方面,却又远远超脱了男女具体的躯壳,化为一种至大至深至美的独立的力量,因为她无须对象的回报,无须对象的佐证。这是一种在‘有’的意义上的爱,即爱的存在……黄大傻以一死,莲姑以顽强的抗争,完成了对爱———新生的礼赞!”
在《获虎之夜》中,作者用了两种笔触写出了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魏福生周围的生活,如狩猎劳作、邀功请赏、男婚女嫁等世俗世界,作者是用写实的笔触描述的;但到了黄大傻那里,秋夜孤灯、凄风苦雨,在荒山野岭独自一人倾诉衷肠,打发寂寞,排解孤独,这完全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意手法。再加上剧中穿插的人虎复仇的故事,交织着爱与恨的怒火、生与死的搏杀,曲折离奇,惊心动魄,增加了该剧的传奇色彩。
《获虎之夜》结构严谨,情节紧凑。在表层叙述层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世俗的日常生活、人与虎相互复仇的故事和黄大傻的感伤殉情及莲姑的抗争。三部分的形态特点也各不相同:第一部分是经验形态的,第二部分是传奇性的,第三部分则是诗化的。田汉以“虎”作为贯穿情节,运用象征的创作方法将全剧结构成一个浑然整体。在田汉早期剧作中,常常因为作者自己不纯粹的唯美戏剧观使剧作呈现出主题和人物的矛盾及不和谐之处,而在《获虎之夜》中,却看不到这样的痕迹。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