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野猪林》介绍

李少春改编

《野猪林》导读

刘沪生

京剧 《野猪林》是对传统剧目重新创作取得成功的范例之一。

该剧讲述宋代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最早是明代传奇作家李开先 (1502—1568)取材于施耐庵 《水浒传》,写成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名 《宝剑记》,其中第三十七出 “投泊”,即是至今流传在昆曲和京剧舞台上的 《林冲夜奔》。万历年间有陈与郊据此改编成 《灵宝刀》传奇本。京剧舞台上比较完整地表现这一题材的是杨小楼。1927年杨小楼组建永胜社,1929年采用爱新觉罗·溥绪 (清逸居士)编写,分为 《林冲发配》和 《山神庙》两本演出剧本,又名 《英雄血泪图》。1934年杨小楼与郝寿臣合作,再次演出经吴幻荪改写的 《野猪林》。演出轰动了北京、天津、济南和上海等城市,评论认为该剧的演出,人物刻画生动,有 “活林冲遇到了可爱的鲁智深”的赞誉,还灌制了唱片广为流传。此剧成为杨小楼晚年的代表性剧目之一。1938年杨小楼辞世后,约有十余年此剧绝迹于舞台。1948年武戏宗于杨 (小楼)派的李少春和郝寿臣的弟子袁世海合作,为了继承和弘扬前辈的艺术成就,筹划恢复演出 《野猪林》。商定将原先分为两本演出的体例,浓缩在一个晚会的演出时间长度内完成。由李少春提出一份全剧情节的框架构想,确定后仍由他执笔编写。写作中间遇有困难之处,特请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帮助完善。

《野猪林》叙述的是林冲携妻张氏,到东岳庙进香还愿。此间林冲与鲁智深相识,彼此敬慕而义结金兰。张氏在佛堂遭遇衙内高世德骚扰。林、鲁赶至,将高世德等人驱散。为此高俅与林冲结怨;采用以陆谦使人卖刀与林冲,再以比刀为名,赚其误入白虎堂,施以酷刑逼其就范的毒计。林冲愤然强辩。高俅的阴谋被揭穿,暗中指使人在将林冲发配沧州的途中将其杀害。解差董超、薛霸在野猪林正要行凶,鲁智深的及时解救,林冲得以幸免。后陆谦领人,追到沧州火烧草料场,林冲听鲁智深告知林娘子为高衙内所逼自刎殉情,林冲 “尚存一念回故乡”的幻想破灭,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死陆谦和众人,遂与鲁智深投奔水泊梁山。林冲的悲惨遭遇,人们通过看小说、听评书,甚至从中学课本里,已经家喻户晓。但是戏曲演出强劲的感染力,仍然令人感到震撼和激动。

李少春 (1919—1079),河北省霸县人。幼年随父李桂春 (艺名小达子,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京剧演员)寄居上海,七岁练功,十一岁学戏。文戏启蒙教师是艺宗谭 (鑫培)派的陈秀华,武戏启蒙教师是艺宗杨 (小楼)派的丁永利。他自幼受戏曲家庭的熏陶,明师的教导,奠定了扎实的文武戏基础。1938年拜在余叔岩和丁永利的门下,深得余、杨两派的艺术精髓,舞台演出经常是文武双出。他勤于学、善于思,对新生事物觉察敏锐,接受得快。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不断排演新戏,陆续演出了 《文天祥》、 《百战兴唐》、 《云罗山》、 《窃符救赵》、《将相和》、《闹天宫》、 《智激美猴王》、 《打金砖》、 《响马传》、 《满江红》、《战渭南》等新创作和改编的历史题材的剧目, 《宋景诗》、 《白毛女》、 《柯山红日》、《红灯记》等近代和现代题材的剧目,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成功率高。尤其是 《野猪林》的编、演,从1948年开始至1962年搬上银幕,前后14个春秋,边演出、边修改、边提高,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艺术精品。他成功地塑造林冲这一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标志着他的艺术造诣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李少春是一位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有着更高追求的艺术家。他积累了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熟悉舞台、熟悉表演、熟悉观众,熟悉戏曲艺术的创作规律。在 《野猪林》的创作过程中,他集编、导、演于一身,极其自然地将文学剧本的创作视为创造舞台演出的基础———剧本是一剧之本;将舞台演出视为戏曲文学创作的继续和延伸。在所谓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全剧围绕着林冲命运走向,结构情节和设置场次。仅用 “东岳庙进香”、“菜园结拜”和 “佛堂遇凶”三场戏,简明地交待清楚林冲、张氏、鲁智深与高世德、陆谦、高俅等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矛盾纠葛、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一是林冲与林娘子 “好夫妻偕老百年”恩爱情结的抒发,与第八场 “长亭别妻”的 “肠寸断,泪哭干,双心相照”的别离,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林冲纯真的情操,也为后面林娘子殉情做了铺垫。二是林冲与鲁智深菜园结拜。这是三场戏中的重点场子,写得淋漓酣畅,为 “野猪林遇险”、“山神庙除奸”、“投奔梁山”———戏的高潮和结尾作好铺垫。三是驱散高衙内众人的情节,着笔不多,但是为 “误入白虎堂”、“野猪林遇险”、“林娘子殉情”、“火烧草料场”等林冲所遭遇的种种厄运埋下了祸根。这种线条式的分场次方法,头绪清晰,主脑分明,为舞台处理和演员的表演留有充分的发挥余地。出自他手编成的剧本,不是平面、抽象,仅供阅读的案头文学,而是立体、具象,提供舞台演出的场上之作。李少春是一位演员出身的剧作家,在进行剧本创作的同时,他的脑海中考虑着演员进行表演时,唱、念、做、打表现手段的运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编、导、演、音、舞、服、道、化各个部门的作用,使之为完整表现戏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通力合作,最终将该剧的演出打造成剧情贯串丰满、人物形象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精品。

李少春在运用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形象,使之性格化和戏曲化方面的特点非常突出。例如 “野猪林遇险”,鲁智深动员林冲 “快随我回转那东京汴梁,杀死那高俅贼奸党烈烈轰轰我弟兄大闹一场”;林冲的回应,却是 “并非小弟惧强梁,俺林冲尚存一念回故乡。十年报仇不为晚,且到沧州再做商量”,写出了两个人物性格和心态,刚烈和柔顺、果敢和忧郁,形成鲜明对比。又如“长亭别妻”【二黄散板】、 【碰板】、 【原板】对唱的唱词, “野猪林遇险” 【高拨子】的唱词,文字朴实无华,却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心境。尤其是 “山神庙”中 “问苍天”那段 【反二黄散板】、【原板】的唱词,起始从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透骨寒。彤云低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的写景入手,转入 “往事萦怀难排遣,荒村沽酒为慰愁烦”的写情,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林冲身处彤云密布白雪皑皑景色中,仰天长叹,直至迸发出 “天哪天,莫非你也怕权奸有口难言”的呐喊。这段演唱的唱词,运用古典诗歌写作的比兴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显现出他在古典文学和戏曲传统方面的厚重积淀。其他如 “白虎堂”的念白,铿镪有力,朗朗上口,好像不是高俅在审问林冲,而是林冲在斥责高俅,演出时总能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该剧创作的全过程,处处体现出李少春将文学与舞台实践的密切结合,掌握戏曲 “以歌舞演故事”基本特征的娴熟程度。

《野猪林》符合了 “广大观众喜闻乐见,思想艺术性较强,新创作的历史题材的戏曲剧本”的选取标准,1959年被收入 《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北京卷》,同年出版了该剧单行本。影响所及,日本前进座据此改编成歌舞伎演出,易名为《水浒传》。1962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影片,这是惟一完整地保留了李少春创造的舞台形象的宝贵资料。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爱尔兰)《等待戈多》赏析

2021-7-16 10:12:18

戏曲知识

京剧《三打祝家庄》介绍

2021-7-16 10:13:5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