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霸王别姬》介绍

齐如山改编

《霸王别姬》导读

刘沪生

《霸王别姬》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于1921年演出的古装戏代表性剧目之一。

辛亥革命后,由于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外来艺术形式的影响,京剧舞台异常活跃。上海、北京的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反映当代生活、演出时装戏的热潮。1911年梅兰芳 (1894—1961)与齐如山 (1875—1962)通过书信互往相结识,由此开始了他们长达38年的艺术合作。梅兰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观众艺术审美的需求,不久演出了自齐如山结识梅兰芳后编写的第一个戏 《牢狱鸳鸯》。用齐如山的说法是 “我们还是编一出旧式的戏来试试看”,做一次尝试性的演出,试探一下观众的反映。演出得到观众热烈欢迎,由此编演新戏,一发而不可收。1915年编演了一年一度中秋应节的神话题材古装戏 《嫦娥奔月》。首先是对人物的装扮进行了创新,改变了原先旦角青衣行当梳大头,戴线尾子,身穿褶子或帔,系水裙的传统扮像,而是参照国画中仕女图的装束,进行化妆和着装,梳古装头,重新设计带有水袖的长裙、便于舞蹈的采莲衣。使用道具花镰,创造了歌舞并重的花镰舞。舞台装置开始用使用平台,营造多空间的感觉,运用彩云景片,渲染仙境的氛围。1915年10月31日,在吉祥园首演,当即轰动北京。梅兰芳开风气之先,首创古装戏的演出,为京剧舞台的演出增添了新的艺术品种。尤其是为京剧旦角行当在化妆、服装、演唱、舞蹈、表演的创新做出了贡献,以至影响了舞台演出形态的变化。这是京剧史上,发生这次重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也是京剧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梅兰芳对此却有着理性和冷静认识,认为要因戏制宜,古装和传统扮像,应该是 “两者并存”,才能够有利于舞台艺术的多样化。

自1915年到1927年之间,梅兰芳在整理改编传统戏的同时,还与齐如山合作编演了 《黛玉葬花》、《千金一笑》、 《天女散花》、 《麻姑献寿》、 《红线盗盒》、《霸王别姬》、《西施》、《洛神》、《廉锦枫》、《上元夫人》、《太真外传》、《俊袭人》等一批古装戏。在这批古装戏的编演过程中,创造了镰舞、锄舞、绸舞、剑舞、羽舞、盘舞等优美的戏曲舞蹈。舞台上塑造出嫦娥、林黛玉、晴雯、天女、麻姑、红线、虞姬、西施、廉锦枫、上元夫人、杨玉环、袭人等千姿百态的妇女形象,是梅派艺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霸王别姬》所表现的故事情节,见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西汉演义》第七十九至八十四回,杨小楼组建崇林社,明代传奇作家沈采 《千金记》、昆曲《千金记》中 “别姬”、“虞探”、“乌江”、“跌霸”均与此剧有关。《霸王别姬》全剧共有九场戏。叙说刘邦与项羽约定,送还刘邦的父母妻子,以鸿沟为界各自罢兵。项羽听信韩信派遣诈降的李左车游说,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对虞姬和众将的劝阻置若罔闻,贸然率兵直入九里山,中韩信十面埋伏之计,被困垓下。听得四面楚歌,疑是刘邦率兵已得楚地。项羽见大势已去,抚乌骓长叹 “天亡我楚,非战之过”,虞姬舞剑解其忧闷 。后汉军骤至,虞姬拔剑自刎,项羽大败,突出重围。因自愧无脸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楚终被汉所灭。

与 《霸王别姬》同一题材的戏,是1918年杨小楼和尚小云同在桐馨社时,演出由溥绪 (清逸居士)编剧,以项羽为主的四本 《楚汉争》。1921年冬,杨小楼与梅兰芳同在崇林社,商定演出由齐如山编的 《霸王别姬》。他编此剧的初衷,就是要突出由梅兰芳扮演的虞姬为主。有杨小楼加盟, “是理想的项羽”非他莫属,参照 《楚汉争》,适当地增加了项羽的戏分。1921年梅、杨初次演出分成两本演出的体例,后吴震修建议,合成一本,于1922年2月15日 (农历正月十九日)出演于第一舞台,出现万人空巷的壮景。

全剧结构成九场戏:第一至第七场,主要是表现项羽中九里山十面埋伏之计,被困垓下的情节。从剧本情节的结构上,是为 “别姬”做铺垫。表现项羽刚愎自用着墨不多,但是非常充分。杨小楼勾画的项羽的脸谱,采用黑、白两色的反差,寿字眉、兜的眼窝、直线下垂鼻窝,黑蟒、霸王靠、霸王盔,都能够显现出西楚霸王的刚烈和骁勇,暗示着他悲壮的结局。表演也十分精彩,如读榜文的念白铿镪有力,当读到 “定取项王头”后,炸雷般的 “打哇呀”,真是声势浩大。其中第三场,虞姬进言 “深沟高垒,等候救兵”, “只宜坚守,不可轻动”,婉转劝阻;项羽 “若不灭汉,誓不回程”的执拗和固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得适度准确。十面埋伏的开打非常简明,既表现出项羽手下没有十个回合对手的英勇,又显示出他虽败而雄风不倒的气概。最能够感人肺腑的是第八场 “舞剑”,也就是体现该剧主题的重场戏———霸王别姬。这场戏可以分为以下段落:一是虞姬唱“看大王在帐中安然睡稳”【南梆子】中的帐外听歌;二是项羽得到证实确是汉营中传来的楚国歌声,自认为楚地已失,对虞姬满怀深情地倾诉: “十数载恩情爱相亲相依,眼见得孤与你就要分离”;三是听到乌骓宝马嘶鸣,唱到 “乌骓它竟知大势去矣”;四是以酒消愁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五是虞姬舞剑、自刎。五个段落,用戏的演出形式,表现 《史记》中 《项羽本纪》中所记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内容相吻合,是该剧文学创作和舞台演出的显著特点。

梅兰芳重视刻画人物,专为虞姬设计制作了如意冠、斗篷、舞剑衣、鱼鳞甲。表演的处理,很讲究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全剧的节奏。如原来上场唱 “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是唱节奏疏缓的 【西皮慢板】 (有1929年蓓开唱片公司灌制的该剧唱片为证),从剧情已进入高潮及全剧节奏考虑,改为了 【西皮摇板】,加快了速度,紧凑了节奏。舞剑故然要有娴熟的技巧,但是,舞剑是为了宽慰缓解项羽的忧闷和烦躁。从剧本在舞剑前安排的 【二六】唱段,选用 “婆娑辙”写的“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唱词,可以体会到舞剑是为了宽慰缓解项羽的忧闷和烦躁,如此才能符合虞姬此时此刻的心态和情绪。演出中项羽在与虞姬言及 “看此情形,今日就是你我分别之日了”,及抚乌骓长叹的两段念白和四句 【散板】,是表现霸王别姬心情的点睛之笔。惟有扮演虞姬和项羽的两个演员互相配合默契,舞台演出才能动人和感人。

《霸王别姬》是梅兰芳从1921年一直演到晚年古装戏的代表作,也是他用毕生精力加工提高的经典剧目之一。1954年经他细心校阅,收入 《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1959年摄制 《梅兰芳的舞台艺术》,选取 《霸王别姬》中 “舞剑”一折,拍成影片,成为后人学演的范本。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锁麟囊》介绍

2021-7-17 17:22:39

戏曲知识

京剧《玉堂春》介绍

2021-7-17 17:24:4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