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曹操与杨修》介绍

陈亚先

《曹操与杨修》导读

陈培仲

在百花争艳的京剧剧目园林中,《曹操与杨修》是一株奇葩;在群峰耸立的京剧剧目领地上,《曹操与杨修》是一座高峰。这株奇葩的播种人、这座高峰的奠基者,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剧作者陈亚先。

陈亚先(1949—),湖南岳阳人。自幼失去双亲,靠亲友接济,读完中学,回生产队谋生。因搞副业,蒙上“狗崽子搞复辟”的罪名,被关押反省。他在写检查的同时,附了一份万言陈情书,终于感动了一位识才的领导,被推荐为民办教师,并逐渐走上编剧之路。正因为有着坎坷的身世和经历,陈亚先对历史和现实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如他自己所说的:“从生活底层走过来的我,似乎先天具有一种忧患意识,对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有着深沉的反思,对社会和人生有着切肤之痛。”他将自己的感悟和激情,融注于笔端,创作了京剧《曹操与杨修》、《胡笳》(与毓钺合作,描写曹操与蔡文姬之事)、《天下归心》(描写曹操与陈宫之事)等有关曹操的系列剧目,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的第二本《夜审皇上》(与毓钺合作)、第三本《智变金砖》(与周国兴合作),以及湘剧《唐太宗与魏征》等,对新编古代戏,多有探索和突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成就卓著的戏曲作家之一。

舞台上帷幕拉开,观众看到的是非常厚重的“城墙”和象征皇权的龙壁;龙壁吊起,《曹操与杨修》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在赤壁之战中以83万人马惨败于东吴3万兵将的曹操,深感人才匮乏,率众将凭吊英年早逝的谋士郭嘉,恰逢杨修也来祭奠故人。前者欲招贤纳士,后者欲投奔明主,两人相见恨晚。杨修自荐为仓曹主簿,曹操得此人才,十分欣喜,而杨修举荐与曹操有杀父之仇的孔闻岱,已埋下祸根。

杨修上任以后,试图一鸣惊人。他和孔闻岱暗地筹措军马粮草,孔闻岱奉命四方奔走,历时半年。公孙涵密报孔闻岱“通敌”,敏感而多疑的曹操立刻联想到当年斩杀其父孔融之事,等到孔闻岱圆满完成使命归来时,盛怒中的曹操刺死了孔闻岱。真相大白后,曹操便以“老夫素有夜梦杀人之疾”为由,为自己误杀孔闻岱开脱,并故作姿态,涕泪长流,为死者守灵一夜。夜深人寂时,杨修来到后院,将曹操赠授锦袍递与曹操爱妾倩娘,恭请她前去为曹操添衣御寒。曹操睹袍大惊失色,诱逼倩娘自刎,以证明自己确有“夜梦杀人之疾”。

为了表示爱才,曹操还将女儿鹿鸣女许配给了杨修,但曹、杨潜在的危机仍在不断发展。行军途中,恃才傲物的杨修将诸葛亮战表诗意秘而不宣,竟逼得老岳父曹操为他牵马坠镫,在雪地上气喘吁吁牵马步行。在阻止曹操出兵的问题上,曹、杨二人矛盾激化,曹操最后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处死。

曹操与杨修,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曹操杀杨修,也于史有据。剧作家显然不是在简单地演绎一段历史公案,而是以此为依托,艺术地概括了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反复出现的政治家与文人关系中某些规律性的现象,让人从中品味到贯通古今的深邃哲理,引起共鸣。剧中描写的曹操与杨修,都是杰出人物。曹操为了结束群雄割据的战乱局面,急须招贤纳士,以安天下;杨修为了实现其报国主张,真诚地投奔于他,以图施展其抱负。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事业走到一起来了。但两人又都有各自的弱点,互不相让。他们如“两个刺猬的拥抱”,相依相傍而又相刺相伤:曹操是惟我独尊,拒不认错;杨修是恃才傲物,绝不屈从。于是一场场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曹操一杀孔闻岱,二杀倩娘,三杀杨修,最后他自己也落得个兵败斜谷的结局。作者从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体验中,痛感互相争斗、互相抵消这一民族的劣根性及其灾难性的后果,以冷隽的笔法和内敛的激情,写出了这一震撼人心的诗剧。文化学者、戏剧理论家余秋雨分析此剧的内涵说:“我觉得此剧成功的一个深层基因,在于从作者陈亚先开始不经意地碰撞到了当代中国广大观众一种共同的心理潜藏。这种潜藏是数千年的历史交付给他们,又经过这几年的沉痛反思而获得了凝聚的。我把它称之为正在被体验着唤醒着的人文———历史哲理。戏中的曹操和杨修间的互相周旋、觊觎、对耗,本是横贯中国历史的封建权势人格和文人智能人格之间难以调和的对峙结构,这个结构的悲剧性后果早已被日趋疲惫的民族机体苦涩品尝,并越来越引起全民性的心内警觉。这出戏能与这种结构相勾连,既能取信于历史(不是历史真实而是历史精神),又能切中于现代,引起广泛共鸣,免除了过去历史剧创作中经常出现的单向趋古或简单喻今的弊病。”多年来,人们已饱尝了“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苦果,这种心灵深处的体验,被这出戏激活,引起震动和共鸣是不言而喻、再自然不过了。

传统戏曲中的曹操大多是阴险、狠毒、多疑的反面形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是遭受观众唾弃的大白脸;而某些为其翻案的剧作,又将他过于美化、理想化,成为大红脸、大英雄。而《曹操与杨修》中的曹操则是集伟大与卑微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一方面他胸怀大志,锐意进取,为统一大业求贤若渴,礼让谦恭;一方面他又惟我独尊,忌贤妒能,枉杀人才,拒不认错。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目光远大、政绩卓著;作为一个独裁者,他狡诈多疑,凶暴残忍。从道德角度评判,他远非完人;从历史角度评判,他又是杰出人物。他既非白脸,也非红脸,而是一个杂色并存、血肉丰满的鲜活形象。作为他的对立面,杨修的性格也绝不单一。他经纶满腹、智谋超群,一心投奔明主,以实现其安邦治国的抱负。他毛遂自荐,只求曹操真诚的信任,并不计较官职的高低。另一方面,他又恃才傲物,锋芒毕露,得理不让人。对曹操的失误,不是直言不讳地坦陈,而是凭借自己的聪颖,用计试探,逼其认错。他始终不肯为位居相位、统帅三军的曹操圆上面子,而是耿直地不肯低下那高傲的头。这两个为着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的杰出人物,又因各自的性格缺陷而一再互相撞击、互相内耗。曹操在爱才、用才却又忌才、害才的心理轨迹上的反复抉择和激烈搏斗,他再三忍让不想杀杨修,最后又不得不杀的心灵煎熬;杨修由真诚地投奔、无意地顶撞、有意地试探直到彻底地分手,都充满了深刻的戏剧性,令人惊心动魄。在评论这两个人物时,很难简单地指出谁是谁非,而是在指责曹操时又为其辩解,在痛惜杨修时又对其埋怨。该剧不仅一改传统戏曲常见的忠奸模式,而且也不以历史功过坐标为评判尺度,而是将无可奈何的人生两难境地和人性的复杂内涵作为审美对象,在悲悯中包含着反思,在惋惜里萌发着期盼。反思人性的弱点、内耗的恶果,期盼个体的健康发展、群体的强壮和谐。此剧深邃的内涵所引起的理性思考和广泛共鸣,是传统戏难以达到的;在新编历史戏中也是少见的。

剧中的招贤者虽是虚构人物,但却独具匠心。招贤者从第一场到最后一场,每场戏都要上场高喊:“汉相曹操,招贤纳士,共图大业……”时空跳跃着,招贤者从年少青春黑发无须,一直到步履蹒跚,满头白发,苍老疲惫。历史重复着:从赤壁惨败、招贤纳士,到斜谷兵败、再次求贤。招贤者不仅起了场与场之间的衔接作用,更留下了诸多空白,让观众去思索这类求才而又毁才的悲剧为何一再重演,从心底感应历史的回声,接通现实的感悟,进入最佳审美境界。

该剧1988年由上海京剧院首演,马科导演,尚长荣饰曹操,言兴朋饰杨修,陈朝红饰倩娘,吴颖饰鹿鸣女。二度创作相当精彩,特别是尚长荣将曹操作为一个“为人性的卑微所深深束缚、缠绕的历史伟人形象”来塑造,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悲剧意蕴,丰富了文学形象,在舞台上演活了曹操。老戏剧家刘厚生认为:“舞台艺术的完整是《曹操与杨修》的又一重大成就。我觉得这个戏真正达到了剧本是基础,导演是统帅,演员是主体,舞美、音乐是双翼这样一种通力合作的境地。”也许这种境地实在难求,也许这出戏对演员的要求实在太高,因此这出戏似乎未能推广,未能被其他剧团搬演、移植,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昆曲《十五贯》介绍

2021-7-18 10:45:22

戏曲知识

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介绍

2021-7-18 10:47:1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