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杜鹃山》介绍

北京京剧院剧组改编

《杜鹃山》导读

陈国卿

现代京剧《杜鹃山》是根据同名话剧,由北京京剧团改编并演出的。

此剧描写的是1927年秋,在湘、赣边界的一支农民自发的武装队伍———杜鹃山红军铁血团,遭土豪地主武装靖卫团毒蛇胆袭击,团长雷刚被俘,后脱险。井冈山派来的柯湘被毒蛇胆逮捕并即将处死,雷刚率众救出柯湘,同上杜鹃山,并拜柯湘为政委。柯湘有共产主义革命理想,认为人民军队必须受共产党的领导,要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对这支带有狭隘小农意识的队伍进行团结、教育、整编。在艰苦曲折的斗争中,柯湘率战士们揭露并铲除内奸温其久,救出再度被俘的雷刚,痛歼顽敌,一起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工农革命军。

《杜鹃山》的改编及排演,始于1963年,由几位老艺术家领衔主演,在文学剧本和艺术处理上还有些粗糙。因演员阵容强大,连演700场座无虚席,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特别是剧中人乌豆(裘盛戎饰演)的一段唱“大火熊熊照亮天”更为广为传唱,历久不衰。经过“文革”中两次大的修改和演职员的大调整,于1973年剧本定稿,署名编剧王树元等,引起很大反响。1974年由谢铁骊导演,拍摄成彩色影片在全国公映。

全剧共有九场:一、长夜待晓,二、春催杜鹃,三、情深如海,四、青竹吐翠,五、砥柱中流,六、铁窗训子,七、飞渡云堑,八、雾岭初晴,九、漫卷红旗。采用场场相接的戏曲手法。从剧本的艺术结构上,首先是选择并写好开头,这关系到全剧布局的层层递进,情节的步步展开,是体现主题、塑造人物的重要一环。《杜鹃山》的开头就开得特殊,开得精彩。深夜,湘赣边界杜鹃山上狮子口,山深崖险,夜色沉重。幕内传来一声“抓雷刚”的叫喊,反动地主武装靖卫团总毒蛇胆,率众团丁气焰嚣张地追捕越狱逃跑的农民自卫军队长雷刚。而后,身带刑具的雷刚上场,他叹惜农民自卫军经过“三起三落”,面临“旗竖旗倒、人聚人亡”的危急局面,漫漫长夜何时晓?失败后低沉压抑的氛围笼罩着整个舞台。这样的开头似乎有些突兀,但看完全剧,就会觉得入情入理,耐人寻味。开头的失败与结束时的胜利,形成强烈的对比,为党找雷刚,雷刚找党制造出悬念;为党代表柯湘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主人公柯湘出场前气氛已经造足了,为她提供了非常“亮相”的典型环境。她在农民自卫军一败再败、殷切期待领路人的关键时刻被“抢”上了杜鹃山。在这种艰苦危急的情况,为展现柯湘的英雄性格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看她将怎样驾驭惊涛骇浪,将如何征服暗礁险滩,经历考验,力挽狂澜,率领队伍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是精心设计的戏剧开端,一开头就把观众带入戏中。在热切的期盼中,主人公柯湘的第一次上场,巍然屹立,器宇轩昂。这个“亮相”很是精彩,面对刀丛,“虽陷魔掌,使命不忘”,遵照党的指示,进深山寻找雷刚,高唱“且把刑场变战场,畅谈革命斥贼党,揭谎言,明真相,驱迷雾,迎曙光,将火种播向这万里山乡!”共产党员的一身正气,巾帼英雄昂扬斗志跃然纸上,使观者荡气回肠。

《杜鹃山》以柯湘为中心,展开戏剧矛盾,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地组织了三对矛盾,即柯湘与雷刚之间的思想斗争;揭露暗藏的内奸温其久的斗争;抗击公开的敌人地主武装的斗争。这里两种矛盾交织,形成了深刻的戏剧矛盾,而柯湘与雷刚之间的冲突是全剧冲突的枢纽,其他矛盾冲突,皆从属于此。在写法上,除了正面写柯、雷之间的戏外,还用了很多笔墨与柯湘与毒蛇胆、与温其久的斗争,特别是同内奸温其久的交锋,在全剧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主线,增强主线,并非喧宾夺主。着力写柯湘与温、毒斗争这两条副线,着眼于解决柯、雷之间的矛盾,是对主线的补充与强化。

情节上的起伏跌宕,多彩多姿是本剧在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农民自卫军先是山重水复,而后又柳暗花明。柯湘被“抢”上山,但并非来“入伙”作群众尾巴的,而是肩负着党的任务,来改造这支队伍,引导他们走上正确路线,克服内部的各种错误思想,战胜内外的敌人。柯湘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和丰富的斗争经验。面对雷刚的责问和温其久的挑衅,她从容镇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雷刚,教育了群众,同时也暴露了敌人的阴险面目。一个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在柯湘的正确引导和处理中,顷刻云散烟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毒蛇胆同温其久内外结构,设下奸计,企图一举消灭革命武装。柯湘掌控全局,对雷刚摆清利害得失,要他听从上级的正确指示,雷刚却听信谗言,感情用事,盲目行动,结果中敌毒计。剧情发展到这里,三对矛盾紧密交织,把戏推上了高潮。其中,雷刚的重陷敌手是个大跌宕,柯湘的劫狱救雷刚是个大转折,恰好与第二场雷刚“抢”出柯湘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上,是很巧妙、很新奇的一笔。

《杜鹃山》全剧的道白,用的是韵白体制,这在京剧现代戏创作中还是少见的。台词的诗词化,为人物用韵白的念法提供了语言基础,使之既有传统京剧中韵白的长处,又因道白合辙押韵,精炼而富有诗意,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时代气息。如杜妈妈劝阻雷刚时说:“青藤靠着山崖走,羊群走路看头羊。得找个带头引路的,再不能瞎碰乱闯!”听来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又如柯湘自述苦难身世时说:“风里来,雨里走,终年劳累何所有?只剩得铁打的肩膀粗壮的手……”等等,都琅琅上口,内涵深刻,成了特有的富有感染力的重要艺术手段,与唱腔谐调、悦耳。这样的舞台道白,别开生面,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不失民族艺术的风格,比较“京白”的念法,更加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更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吐字归韵上,以现代汉语的语音为规范,在提炼群众语言的基础上,改造了传统京剧韵白单音节及旧有的体制,开创生动地运用类似词曲长、短式的,多以双音节结尾的新韵白体制,展示出新颖的、感人的舞台语言。如第五场“砥柱中流”中,柯湘为制止温其久的挑唆,要同志们“紧要关头,莫让泥沙迷住眼;危急时刻,是非曲直要辨明”。第四场“青竹吐翠”中,柯湘为战友田大江补缀衣服后,意味深长地说:“蚂蚁上树,预示着满天风雨;蝼蛄钻洞,能毁掉百里长堤”。对仗工整。在表达方式上,力求形象如画,精炼如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杜鹃山》从1963年创作排演,到拍成电影,历经十余年的多次修改,也曾几起几落,今天依然在演出,特别是音乐及唱腔的影响,仍在延续着,“家住安源”、“乱云飞”等许多唱段仍广为传唱。但也毋庸讳言,该剧从各方面也都受到“左”的思潮和所谓“三突出”的干扰。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红灯记》介绍

2021-7-18 10:49:12

戏曲知识

京剧《三打陶三春》介绍

2021-7-18 10:51: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