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钧宏、吕瑞明改编
《杨门女将》导读
陈培仲
杨家将一门忠烈,抗敌保国的英雄传奇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以此为题材的戏曲剧目,为数不少。其中由范钧宏、吕瑞明参考杨家将故事传说《十二寡妇征西》,并吸取扬剧《百岁挂帅》中“寿堂”、“比武”两场情节编写的京剧《杨门女将》,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我国戏曲剧目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范钧宏(1916—1986),祖籍杭州,生于北京。自幼酷爱古典文学和京剧艺术,在中学读书时,曾投谭派须生陈秀华门下学艺。18岁正式下海成为专业演员,一度在京组班演出。后因嗓音失润辍演。1951年起,先后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从事京剧剧本的编辑和创作。数十年之间,他参加编辑《京剧丛刊》多集,整理改编和创作《猎虎记》、《三座山》、《九江口》、《战渭南》、《玉簪记》、《调寇审潘》等剧,与人合作《杨门女将》、《强项令》、《满江红》、《蝴蝶杯》、《初出茅庐》、《锦车使节》、《冼夫人》等剧,以及现代戏《白毛女》等,总计30多部。他的剧作富于舞台性,非常适宜演出,不少成为保留剧目。他的作品题材广泛,结构严谨,人物鲜明,语言流畅,富于机趣,对提高京剧剧本的文化品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代表作收入《范钧宏戏曲选》和他与吕瑞明的合集中。
吕瑞明(1925— ),原籍山东青岛。学生时代即喜好京剧。1949年在青岛组织人民京剧团,与吴素秋合作《节烈千秋》,从此开始了编剧生涯。1952年剧团改编为北京市京剧四团,创作《伊帕尔罕》、《宝莲神灯》等剧。1955年中国京剧院成立,任专职编剧。多年来,除与范钧宏合作《蝴蝶杯》、《夏完淳》、《杨门女将》、《龙女牧羊》、《满江红》、《初出茅庐》、《锦车使节》等剧外,还与阎肃合作《红灯照》,与陈延龄合作《恩仇恋》,与高文澜合作《承天太后》,与日本剧作家合作《龙王》等剧。他还编写了《堡垒》、《福寿镜传奇》、《坂本龙马》、《弹剑记》等题材各异的剧作。在创作中,他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生活,着力于艺术规律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强调剧作可读性与可演性的统一,继承传统与革新创造的统一,思想性与戏剧性的统一,为提高京剧创作的文化品位做了不懈的努力。他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兼《中国京剧》杂志主编。
《杨门女将》描写宋仁宗时,西夏王文进犯三关,宋军元帅杨宗保为国捐躯。宋仁宗亲赴杨府吊唁,佘太君等人力斥主和派王辉,请缨出征,统率全家开赴前线,一战而败王文。王文又施诡计,拟诱杨文广入伏。佘太君将计就计,命穆桂英母子入葫芦谷,更由宗保马夫及所乘老马,寻得栈道,夹击敌军,凯旋而归。全剧以对敌斗争为主线,以朝廷苟安求和与杨家不屈主战,杨门关于留后与出征等内部纷争为辅线,两线交织,构成有机完整的艺术结构,环环相扣,演绎出气壮山河的英雄颂歌。
该剧善于抓住最能展示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环境来渲染气氛,制造戏剧冲突的情势,从中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关系。如“寿堂”一开始就将人物置身在矛盾的漩涡之中。正当天波府全家为杨宗保五十寿辰欢庆的大喜日子,焦、孟二将却带来宗保英勇殉国的噩耗,欢快热闹的气氛一下变得沉痛肃穆。正是在这种致命的打击下,杨门女将的精神世界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我们看到柴郡主、穆桂英如何强压下丧子、丧夫的椎心之痛,佯装欢颜,企图向佘太君隐瞒真相,担心百岁老人经受不住这晴天霹雳;而明察秋毫的老太君又如何盘诘焦孟二人,把矛盾推向尖端。这种从喜到悲的情境突转,十分感人地刻画了祖孙四代不同人物的个性、人物关系以及她们互相关切的深厚感情和在国仇家恨面前的悲情壮怀。当十二名巾帼英雄纷纷摘下红绒花,为宗保举哀时,当白发苍苍的百岁老人挥泪遥奠孙儿宗保之灵时,我们感到的不是无法超越的个人痛苦和低沉哀叹,而是前赴后继、杀敌报国的赤胆忠心。接着在发兵抗敌的问题上,通过宋仁宗的惶恐无能、犹豫不决和王辉的畏敌如虎、力主求和,反衬出杨家一门忠烈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面对投降派王辉的种种刁难,杨门逐一给予有力的回击和驳斥。理屈词穷的王辉竟然诬蔑杨门女将请缨出征的爱国行为是不顾朝廷安危,只为报私仇的贸然行动。这句话犹如导火线,点燃了佘太君胸中积压已久的满腔怒火。她在“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鬓!王大人且慎言,莫乱测我忠良之心……”这几十句融叙事、说理和抒情于一体唱词中,历数杨家父子洒碧血染黄沙、冲锋陷阵的英雄业绩,直至今天孤寡一门,老老小小也未曾灰心。她义正辞严地质问:“杨家报仇我报不尽,哪一战不为江山,不为黎民!”这大段声情并茂的演唱,将佘太君悲愤和壮烈的感情,倾泻而出,真是耿耿丹心昭日月,堂堂正气壮山河,使得年迈老人毅然挺身请命、挂帅出征这一超乎寻常的行动,有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内心根据。观众并不感到离奇,相反地,深为剧中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所感染,由衷地对以这位老当益壮的主帅为首的杨家四代群英产生信赖和敬佩之情。
剧中还生动地展示了杨家在“出征”与“留后”问题上的内部矛盾。杨家男丁一个个疆场效命,八房仅存的一脉骨血杨文广要不要冒险出征?这在不同人物的心中有不同的反应。“母子比武”一场让人看到:杨文广一心报仇杀敌,急于出征;柴郡主因孙儿年幼,恐阵前有失,为杨家后继有人着想,不愿文广出征;穆桂英想用与文广比武的机会,考察他的武艺和胆识;佘太君胸有成竹,想以此激励军心;杨七娘则高擂战鼓,积极支持自己的徒弟文广取胜……各个人物的精神面貌都富有鲜明的色彩,场上火爆热烈,引人入胜。当最后穆桂英有意让文广三分,满足儿子心愿时,杨家满门,高举帅旗,浩荡出征。我们不仅为杨门中又出少年英雄所振奋,同时更为这支英雄队伍所迸发的昂扬斗志和乐观精神所鼓舞。相信她们定能克敌制胜,大功告成。
如果说,上述情节,是在扬剧的基础上,由改编者加以精心雕饰,使之锦上添花、更上层楼,那么《杨门女将》的后半部则是对扬剧的发展,一改原来单薄草率的结尾为饱满响亮的结尾,成为名副其实的“豹尾”。京剧增写了“赠马”、“探谷”、“指路”、“火攻”等情节,充分展示了敌对双方的斗智斗勇以及战争的凶险和复杂性。佘太君运筹帷幄,穆桂英夜探险谷,采药老人履险带路……将制订战略战术、实地考察调查、获得群众支持等获胜因素均巧妙地融于剧情之中,自然而又贴切。此剧由杨宗保的牺牲点燃矛盾的导火线,而以他的妻儿———穆桂英和杨文广,克成遗志,终破敌兵;杨门女将威武上阵,内外夹击,大获全胜结束。前后呼应,将忠烈杨门前赴后继、精忠报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渲染得如火如荼。一种气势磅礴的爱国激情,充满舞台,也流淌在观众心中。
该剧在成功地运用艺术程式、巧妙地安排唱念上也提供了不少范例。如“灵堂请缨”一场中,穆桂英、杨七娘、杨文广三人的出场,用了三种不同的程式,就很有层次,很有气势,十分生动地表现出杨家一门老少如何一步步地与主和派王辉交锋,将他驳得理屈词穷,狼狈不堪。王辉先说无人挂帅,不料百岁高龄的佘太君毅然表示“一力承担”。王辉又以“缺少能征惯战的先行”相阻拦,佘太君甩个上句:“杨家的先行官天下少见———”预示着先行官要出来了。王辉问:“在哪里?”话音未落,只见穆桂英由灵帏后挺身而出,倒翻双袖,怒视王辉:“穆桂英抖威风勇似当年”。她是接一个下句上场的,不但在音乐上、感情上一气呵成,而且十分精炼。杨七娘则是在王辉说了杨门女将“都老迈无用了……”之后,先在幕后高喊:“呔!休长西夏志气,灭俺杨家的威风!杨门众女将来也!”然后在【急急风】中率领众女将冲上,进门,亮相,真是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气势不凡。杨文广的上场又是一番光彩,他先在幕后驳斥王辉:“呔!休道杨门无男儿,俺来也!”上场之后接唱下句:“还有俺杨文广英雄少年!”这三次出场之前,都作了铺垫,造足了气氛,让人物在节骨眼上出场;出场方式又不同,或唱,或念,或两者交插,避免了重复和单调的弊病。正因为两位作者精心选取了不同的程式,才将这场戏组织得波澜迭出、摇曳多姿而又层层深入、气势饱满。可见熟悉戏曲舞台规律,选取和运用恰当的程式,对于表现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范钧宏之所以一再强调戏曲结构除故事情节安排之外,还要有与之相应的技术安排,其原因正是在于此。
该剧由中国京剧院于1959年首演。首演郑亦秋,音乐设计张复。杨秋玲饰穆桂英,王晶华饰佘太君,冯志孝饰寇准,孙岳饰宋王,刘琪、梁幼莲饰杨文广,郭锦华饰杨七娘,寇春华饰王辉,毕英琦饰采药老人,李嘉林饰西夏王。他们均是中国戏曲学校毕业不久的学生,初出茅庐,朝气蓬勃,花团锦簇,满台生辉,尽展这支剧坛生力军的风采和实力。该剧的舞台艺术片于1963年获《大众电影》戏曲影片百花奖。几十年来,多个京剧院团曾携此剧出国访问演出,足迹几乎遍及五大洲,可谓四海飘香,享誉全球。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