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介绍,黄梅戏是什么?

黄梅戏概述

又称黄梅调,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在石牌镇发展迅速,属于采茶花鼓戏系统中打锣腔腔系,流行于皖、鄂,赣三角地带的一支,与黄梅采茶戏、英山采茶戏、阳新采茶戏、浙江睦剧等为近亲。

产生年代: 清朝
发源地区: 安徽,湖北
流行地区: 安徽,湖北,江西
著名演员: 严凤英,韩再芬,马兰,周源源
主要方言: 安庆、怀宁地方话

黄梅戏起源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众说纷纭,莫是一衷,本书更倾向于“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观点。早于唐朝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并于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一种叫“采茶戏”的民间小戏。“采茶戏”的一支东移到了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采用了当地的语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称为“怀腔”或“怀调”,成为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发展

黄梅戏在石牌发展迅速,做了大量的改革,逐步完全摆脱了自唱自娱的灯会形式,出现职业性的班社,“无徽不成商,无石不成班”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

民国时期,黄梅戏演员崛起,开始在乡镇县城,后来又在省城安庆登台演出,黄梅戏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从此确定了以安庆官话为演唱的标准语言,唱腔逐渐趋于统一、柔和。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演员在上海演出《打猪草》、《夫妻观灯》、《路遇》、《柳树井》、《新事新办》等剧。后来,黄梅戏的《天仙配》等剧目被大量拍成戏曲电影,流传甚广。

黄梅戏艺术特色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两种。其中花腔以演小戏为主,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较多;而平词经常作为正本大戏的主要唱段,特点是善用大段的叙述,抒情性较强、韵味丰富。

另外,黄梅戏还特有“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彩腔表达兴高采烈的喜庆之情;仙腔脱胎于当地的道教音乐,而其中的男仙腔有着舒展潇洒的气度,但是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着能表达伤感的情绪;阴司腔属于专门表达沉郁的腔体,用于亡灵或者将死之人抒发悲伤情感之时。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评剧介绍,评剧是什么?

2021-7-20 10:50:24

戏曲知识

秦腔介绍,秦腔是什么?

2021-7-20 10:57:1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