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介绍,秦腔是什么?

又称西秦腔、乱弹、梆子腔、桄桄子,梆子声腔剧种中比较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干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明万历年间已有[西秦腔二犯]流传。据秦腔老艺人相传,明末周至有张家班在民间演出;西安的秦王府经常征选民间秦腔戏班入府演唱,并曾选《五典坡》入京为崇祯之母祝寿演出。秦腔传统剧目《阎王乐》中有“康熙王登基有四年,各州府县演乱弹”的唱词,反映了清初陕西关中地区秦腔演出的繁荣局面。清康熙年间秦腔已流传到北京、扬州、两湖等地。

乾隆嘉庆年间,秦腔盛行,足迹几遍垒国,在陕、甘一带,逐渐形成了同州腔、礼泉腔,渭南腔,周至腔、陇州腔、陇西梆子腔等流派。发展成东、西、中、南4路。东路秦腔,又称同州梆子,流行于华县、华阴、潼关、合阳、大荔(同州)等地,唱腔与山西蒲州梆子(今蒲剧)相近,著名戏班为喜庆班。西路秦腔,又称西府(凤翔府)秦腔,流行于陕西凤翔、宝鸡、岐山、眉县,陇县以及甘肃、青海等地,著名戏班有宝鸡王家聚班,眉县张家华庆班,岐山高家永顺班,凤翔田家义兴班。中路秦腔,又称西安乱弹、西安梆子。

据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记载,此时西安的梆子班著名者有保符班、江东班、双赛班等36部。著名演员有“以艺擅,绝技也”的祥麟;有“以声擅绝唱也”的小惠,有“以姿首擅,绝色也”的锁儿等。南路秦腔,俗称汉调桄桄,流行于汉中、安康地区。此时,由四川人京的秦腔艺人魏长生及其弟子陈银官、刘郎玉、王湘云、王桂官、刘二官、刘凤官、蒋四儿等以低回婉转的唱腔,活泼自然的表演,扩大了秦腔在全国的影响,把秦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清末,西安秦腔吸收了其它几路秦腔的优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它几路秦腔则逐步被西安秦腔取代。

产生年代: 明朝
发源地区: 陕西
流行地区: 甘肃,宁夏,陕西,新疆
著名演员: 魏长生,陈银官,刘郎玉,王湘云,王桂官,刘二官,刘凤官,蒋四儿,李小锋,谭建勋,齐爱云,伍炳汉,王蓉华,李爱琴,马友仙,张兰秦,郝彩风,雷开元,李梅,张新尚,杨荣荣,肖玉玲,刘茹慧,丁良生,熊小玲,马兰鱼,孙存蝶,王景旗,窦凤琴,王新仓,任敏中,李娟,蔡志诚,焦瑞霞,李买刚,李东桥,马桂芬,白江波,员宗汉,李瑞芳,张咏华,全巧民,郭明霞,张蓓,惠敏莉,岳天民 张保卫,伍敏中,刘随社,周留华,马云霞
主要方言: 关中方言语音

早期秦腔的曲调比较庞杂,有乱弹腔、二犯、吹腔、罗罗腔等,板腔体与曲牌体并存。约在乾隆末嘉庆初年,发展成为以板腔体为主导的唱腔体系。成熟以后的秦腔唱腔分欢音、苦音两类。欢音长于表达喜悦、爽快的情绪,苦音长于表达悲愤、凄凉的情感,可根据剧情需要和人物性格加以运用。

主要唱腔板式有[慢板],[二六板]、[代板]、[起板]、[滚板]及花腔等。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早年以二股弦为主奏乐器,后改以呼胡(叉名板胡)为主奏乐器,其它还有笛,三弦、月琴、京胡、唢呐等。武场有梆子、指板、干鼓、暴鼓、战鼓、大锣、小锣、马锣、大钹,小钹、水水等。脚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小旦、花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13门,俗称“十三头

秦腔的传统剧目以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代历史故事戏为主,同时还有神话戏、民间故事戏、社会风情戏等,题材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经常上演的整本大戏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壁》、《麟骨床》等;

小生戏有《渔家乐》,《长坂坡》、《抱妆盒》等;须生戏有《临潼关》、《卖华山》、《斩韩信》、《斩经堂》等;小旦戏有《洞房》、《柜中缘》等;武旦戏有《破洪州》、《反延安》等,老旦戏有《双罗衫·汲水》、《火焰驹·打路》等;净脚戏有《打銮骂驾》、《抱琵琶》、《斩华雄》等,

毛净戏有《访白袍》、《取洛阳》等;丑脚戏有《三搜府》、《三上殿》、《献西川》等。清末著名演员王喜儿的《放饭》,陈雨农的《皇姑打朝》、《曹玉莲走雪》,麻子红(李云亭)的《拆书》、《杀驿》等都享有盛誉。

民国元年( 1912),李桐轩、孙仁玉在西安发起创建陕西易俗社,以“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建立了民主共和制的戏曲教育、演出、创作机构对秦腔的音乐、剧目,表演、舞美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秦腔的面貌焕然一新。易俗社拥有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封至模、吕南仲、李逸僧、淡栖山等一批剧作家,共创作出500余部作品。

其中《三滴血》、《夺锦楼》、《软玉屏》、《双锦衣》、《殷桃娘》、《还我山河》、《鸦片战记》、《三回头》、《三知己》、《柜中缘》等历史故事剧和《秋风秋雨》、《家国恨》、《双刁传》、《虎口团圆记》、《金手表》、《怨仇报》等时装戏成为各地上演的流行剧目。在易俗社的带动下,陕西出现了二意社、榛苓社、正俗社、牍民社、尚友社、秦钟社,觉民社等50多个新型的戏曲表演团体。陕甘宁边区的民众剧团、八一剧团,创作出一批反映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新剧目,如《一条路》、《查路条》、《中国魂》、《新教子》、《血泪仇》、《穷人恨》等。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主要剧种。仅陕西省、地,县三级的秦腔专业院团就达74个,从业人员5000余人。其中刘箴俗、刘毓中、李正敏、苏哲民、王天明、任哲中、马蓝鱼、萧若兰、萧玉玲,李应贞、李爱琴、刘易平、刘如惠、郭明霞、余巧云等成为活跃在秦腔舞台上的著名演员,他们演出的传统剧目《火焰驹》、《游西湖》、《游龟山》、《赵氏孤儿》、《出五关》、《血诏带》、《秦英征西》、《三义庄》,《四进士》、《马踏五营》、《铡美案》、《木楠寺》、《五岳图》、《临江会》、《周仁回府》、《藏舟》、《赶坡》等成为家喻户晓的优秀剧目。现代戏《西安事变》、《爱情从这里开始》,反映少数民族历史题材的《帝王珠》、《西琳与帕尔哈特》等也有较大影响。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黄梅戏介绍,黄梅戏是什么?

2021-7-20 10:54:13

戏曲知识

藏戏介绍,藏戏是什么?

2021-7-20 10:59: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