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介绍,藏戏是什么?

藏戏概述

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简称“拉姆”,亦名“朗达”,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剧种。流行地区除西藏外,还有青海、甘肃、四川等藏族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等国家藏族居住区。同时在不同的地区藏戏的类型右边不太相同,比如西藏藏戏又分为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

产生年代: 公元8世纪
发源地区: 西藏
流行地区: 四川,西藏,云南
著名演员: 扎西顿珠。阿玛次仁,阿妈拉巴,次仁更巴,登珍格桑,多吉占堆,次仁曲培,才旺卓玛,诺布,罗布次仁,普布,阿旺顿珠
主要方言: 藏语

藏戏起源

藏戏来源于古代藏族的宗教跳神仪式和民间歌舞以及说唱艺术。据《西藏王统记》载,公元8世纪,在松赞干布颁发十善法典的庆祝大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奏大天鼓,弹奏琵琶,还击饶钹、管弦诸乐......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转引自《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时藏族的各种歌舞记忆和表演艺术,已经同场演出,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在桑吉嘉措的《亚色》一书中记载了拉萨桑耶寺落成典礼时的歌舞场面,其中有“阿卓”(鼓舞)、“鲁”(歌唱)、“鲜”(哑剧)等。在桑耶寺不远处的康松桑冈林神殿的壁画中,有一幅画有桑耶寺落成庆典的热闹场面,其中有多种舞蹈和白面具戏的表演。类似场面,在大昭寺内点的《文成公主入藏欢庆图》中亦可见。这充分说明,在公元8世纪,藏族的歌舞已经非常发达,并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公元15世纪,高僧汤东杰布为营造铁索桥募捐而组织七姐妹进行演出,观众把他们的表演赞颂为犹如天界仙女一般;也有说七姐妹就是天界仙女,为帮助汤东杰布造桥而下凡。同时也因传统开场戏中必有七位拉姆与甲鲁、阿若娃一起表演,而且每当一条铁索桥修建竣工,七位拉姆便献上歌舞以作为庆祝。另外,在传统的正戏《诺桑法王》中,也是以仙女云卓拉姆为女主角。人们便约定俗成,把这种戏白面具戏,亲昵的称为“仙女大姐”或“仙女”,即阿吉拉姆或拉姆。蓝面具戏又称为“拔温布”,它是在蓝面具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十五世纪晚期,著名藏传佛教云游高僧汤东杰布,把被他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到自己的家乡主庙迵·日吾齐寺,创建了迵·日吾齐巴戏班,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在白面具戏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各种歌舞和古老瑜伽功术、杂技等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于此蓝面具戏逐渐形成。(转引自《中国戏曲志·西藏卷》)到公元17世纪,藏戏已经发展成为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杂技相结合的综合性戏曲艺术。在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倡导支持下,每年藏历7月雪顿节时,各地著名的藏戏班社被召集在拉萨献艺竞技,同时各地的其他藏戏班子亦纷纷开展演出活动,形成规模宏大的藏戏节。

藏戏发展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影响和语音习惯的差异,藏戏在流行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在西藏,早期的藏戏因角色戴白羊皮做成的面具演出,故称之为白面具戏。蓝面具戏在清代分为迵巴、江噶尔、香巴、觉木隆四个流派。西藏藏戏于清中叶传入四川康巴藏区,《卓娃桑姆》、《文成公主》等八大传统藏戏曾在康巴地区广泛流传,后人称这一代的藏戏为康巴藏戏。受西藏藏戏的影响,康熙十九年(1680)四川格德在“央勒节”演出了藏戏《诺桑法王》、《哈热巴》(狮王的故事),后来人们称这种藏戏为格德戏。康熙年间,青海黄南隆务寺的僧人到西藏拉萨哲蚌寺学习,受藏戏的熏陶,回来后排演了《诺桑法王》的开场戏。到光绪年间,黄南藏戏不仅能演出整本戏,而且还涌现出著名的戏师吉先甲,对音乐唱腔、服装表演等进一步规范,人们称这种藏戏为黄南藏戏。雍正年间,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演出了带有歌舞戏性质的节目《哈欠木》,为南木特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些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藏戏,都是在藏族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戏曲宗教祭祀仪式而发展形成的。

藏戏艺术特色

藏戏的传统剧目原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有《文成公主》、《诺桑法王》、《卓娃桑姆》、《苏吉尼玛》、《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白玛文巴》、《朗萨姑娘》,号称“八大藏戏”。藏戏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佛经典故、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因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下,所以藏戏的传统剧目普遍带有宗教和神话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西藏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着藏族人民美好的感情和愿望。如《诺桑法王》中诺桑对爱情的真挚追求;《朗萨姑娘》中朗萨对邪恶势力不屈不挠的抗争;《顿月顿珠》中对兄弟手足之情的赞颂;《文成公主》中所表达的藏族人民的聪明机智等。

藏戏的演出团体分职业戏班和业余戏班两种。职业戏班除应征参加“雪顿节”和为官府演出外,还进行营业性演出。但这种营业演出不是售票,而是由观众自愿捐赠实物和钱财。业余戏班主要是由寺庙组织,演员多为寺庙中的喇嘛。寺院把演戏作为宗教活动的内容之一,除自娱的性质外,还借演戏宣传佛法。藏戏在明清时期没有室外舞台和室内剧场,演出的主要场所是寺院、广场和林卡(贵族庄园》。一般在演出的平地上栽一棵树,表示舞台中心。书上绑扎彩纸,上挂喇嘛像,周围供神水和放置道具。

藏戏的形成以民族歌舞和说唱艺术为基础,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具有突出特色的一种戏剧类型。由于西藏早期人们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力量太小,在印度佛教的影响下,人们只能依靠神性来完成一种人性的抗争,宣扬弃恶扬善、因果报应的佛学思想,因此,在传统藏戏的剧本中,佛教思想深入其中,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依托和归宿。早期的藏戏演员主要以僧侣为主,是业余的。但是到了建国后,随着专业的西藏藏剧团成立,藏戏的演员也由业余、僧侣等转变成了专业戏曲演员,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的剧场艺术,藏戏艺术家们在原有传统戏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精简改编出了剧场舞台本,这对于藏戏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同时也是藏戏剧本内容的一次更新。由于西藏早期受印度佛教的影响,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因此,传统藏戏的佛教色彩浓厚。例如藏戏的八大传统戏《文成公主》、《诺桑王子》、《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都是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而其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是佛陀、菩萨或者其高僧弟子转世。所以这样一种内容体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藏戏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场地,《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提到藏族戏曲产生有三大源头,“第一个源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第二个源头,是西藏民间自古以来就十分兴盛的说唱艺术”;“第三个源头,是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的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所以藏族戏曲的形成有她的独特性,同时也正是因为歌舞、说唱、祭祀仪式相结合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藏戏的剧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现代剧本有很大的区别,但他也仍然符合王国维先生在《戏曲考原》中提到的“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把藏戏当做戏曲来看待。传统藏戏剧本中最突出的还有他的说唱艺术特点的遗留,“由于音乐、舞蹈在表现情节故事内容方面具有局限性,尤其不能适应藏传佛教宣讲长篇佛经故事的需要,于是一种富有宗教色彩的说唱艺术‘喇嘛嘛呢’应运而生,由喇嘛指点佛经画面进行演唱。”所以藏戏深受说唱艺术的影响,这在传统藏戏的剧本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而后在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了代言体的藏戏剧本。同时藏戏的演出也是伴随着节庆、庙会等活动进行,例如西藏著名的“雪顿节”,原来的时候雪顿节都要召集各地的藏戏班子连演四五天。《中国藏戏史》中提到,“到八世达赖时扩建罗布林卡,在内院的东大门上建起一个两层的观戏楼阁,专供雪顿节期间达赖喇嘛在观戏楼阁关上楼下大门外露天广场上的藏戏演出。”因此这也说明了藏戏的演出地点是在户外广场。同时由于藏戏也深受宗教祭祀舞蹈的影响,所以整个藏戏剧目的表演都要有一种开阔辽远的意境之下进行,这也只有广场野外能够实现。

藏戏的唱腔音乐由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结合而成,曲调丰富,约有60种,可分为“当仁“(长调)、“当通”(短调)、“当老”(反调)、“雄玛朗达”(韵白带唱)、“谐玛朗达”(民歌调)、“觉鲁”(悲歌)、“目令”(半反复)等几类。唱腔没有乐器伴奏,只在唱腔末尾有众人帮腔伴唱。唱用真嗓,声音自然洪亮。

藏戏的人物装扮独特,剧中的人物打斗戴面具,早期的藏戏流派就是按面具的颜色分为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的,后在艺术实践中增加了黄面具、红面具、绿面具等。面具用山羊皮制作,形象朴实粗犷。演出所穿戴的服饰接近日常生活服饰而稍加美化。藏戏因在广场演出,所以不用布景,只有一些示意性的道具表示环境。如一把绿绸子铺在地上表示河,挂一块红黄相间的帘子表示喇嘛住处等。

藏戏的角色没有严格的行当划分,一般按人物的性别和年龄、身份归类、如男青年角色、男老年角色、男配角、女青年角色、女老年角色、女配角、反派主丑角、反派次丑角、小丑角、正丑角、穿插角色、动物角色等。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动作,如出场步法“顿达”、男性角色常用身段“颇俦”、女性角色常用身段“杰俦”、旋转舞步“郭尔俦”、武功特技“拍尔钦”等。演出中经常穿插民间集体舞蹈,以制造舞台气氛,增强剧场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都建立了专业藏剧团,不仅整理上演了不少藏剧传统剧目,而且还创作演出了新编历史故事戏和现代戏,如《文成公主》、《意乐仙女》、《雪山小英雄》等。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和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区藏剧团多次晋京和到香港演出,并出国访问演出,扩大了藏剧在国内外的影响。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秦腔介绍,秦腔是什么?

2021-7-20 10:57:18

戏曲知识

梨园戏介绍,梨园戏是什么?

2021-7-20 11:02: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