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泥人张戏曲彩塑《断桥》(第一代)
彩塑是民间常见的一种工艺品。以戏曲为题材的彩塑,天津、山东、江苏、山西有流传,其中尤以天津的“泥人张”和江苏无锡的惠山泥塑称著。
地区: | 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 |
年代: | 清代 |
创作者: | 泥人张,晋南民间艺人, 无锡惠山民间艺人 |
天津“泥人张”彩塑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当时,京剧名伶余三胜来天津演出,“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按余三胜演戏的神态做了一件塑像,被观众看了后誉为“活余三胜”,从此张明山的泥塑名声大振,“泥人张”的雅号不胫而走。据说他在看戏时,常以舞台上的角色作模特,端详相貌,抓取特征,于人们不知不觉时在袖中暗地摩捏,一出戏未终,戏中的形象就成形比戏未终,戏中的形象就成形。回到家里敷粉涂色,饰以衣冠,就能与舞台上
上的名角不差丝毫。有一次名丑刘赶山出场演红,发现台下坐着张明山,急忙下场,然后又上场说:“泥人张在台下呢,我不敢上场,怕他把我捏上了!”引得观众轰然大笑。张明山曾为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等塑过像,并塑造过戏出《西厢记》、《黄鹤楼》、《春秋配》、《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等,现在保留下的有《断桥》等。泥人张的第二代传人为张玉亭,他的戏曲彩塑保留下来的有《黛玉葬花》、《三娘教子》等。第三代为张景佑,他的戏曲彩塑流传于世的有《探母坐宫》、《长生殿》、《击鼓骂曹》等。第四代为张铭,其戏曲有河北梆子《打金枝》等。泥人张的戏曲彩塑除有个人收藏外,还被中国美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等珍藏。
无锡惠山泥塑相传始于明代,以戏曲为题材的彩塑大部分为清中叶戏曲舞台上的流行剧目。如《渔家乐》、《绣襦记》、《白兔记》、《贵妃醉酒》、《钓金龟》等。这些彩塑作品,每件两人或三人不等,造型生动,衣纹飘逸,色彩典雅。面部表情富有性格特征口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著名惠山泥塑艺人秦仁金色、傅润泉、陈桂荣等。清末著名艺人有阿金、周阿生等,他们都是“手捏戏文”的高手。
除以泥为材料的戏曲彩塑外,在山西平遥还有一种将纸扎的戏曲彩塑,放入舞台口形的橱窗箱内,称“纱阁戏人”,戏人的身躯用草秸扎成,外用彩纸剪贴,头、手、脚用泥制成。纱阁戏人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平遥纸扎铺“六合斋”艺人徐立廷制作的纱阁戏人29箱。箱高100厘米,宽70厘米,深60厘米,箱体正面为舞台台口形状,罩牙雕花,内置屏风隔断。戏人高50厘米,组成各种戏剧场面,如射唐关(佘塘关)、铁钉床,赶龙床,战洛阳、恶虎村、斩龙袍、鸿门宴、南阳关、金台鉴、反唐邑、借伞、镶(降)麟镜、岳飞、司马庄、大进宫、邓家堡等。这套纱阁戏人,工艺精湛,形象逼真。过去每年元宵节,收藏者要将纱阁戏人陈列于市楼回廊,供人观赏。
此外,在山东民间还流行着一种戏曲面塑,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断桥》,色彩鲜艳,造型生动,艺术风格别致。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