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故事是各地年画的主要内容,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北武强年画、山东潍县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陕西雍山年画、山西晋南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四川绵阳年画等均有不少以戏曲为题材的作品。其中,陕西雍山年画《回荆州》之一、之二标明为“明正德九年雍山老人藏板”,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版戏曲年画。天津杨柳青戏曲年画和苏州桃花坞戏曲年画在国内外的影响较大,成就较高。
地区: | 重庆,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浙江 |
年代: | 清代 |
剧种: | 河北梆子 |
创作者: | 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维县民间艺人,苏州桃花坞民间艺人,陕西雍山民间艺人,山西 |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明末,兴盛于清光绪年间,现存最早的戏曲年画为清乾隆年间的作品。早期的戏曲年画,人物形象较大,配有山水、林泉、楼阁、城池等背景。如乾隆年间的《瑞草图》、嘉庆年间的《牡丹亭》;光绪以后的戏曲年画,多不用背景陪衬,有点仅设一桌二椅,人物的表情、身段、服饰、脸谱、砌末以及舞台调度等,都与当时的舞台演出相近,如河北梆子《送盒子》、《曹庄杀妻》、《遗翠花》、《探窑》、《牧羊卷》、《卖豆腐》、《铁弓缘》、《卖胭脂》等。据史料记载,杨柳青的画家,为了真实地反映戏曲的舞台艺术,曾亲临剧场观摩、描绘。因此,许多戏曲中的年画人物,酷似当年的某些戏曲名伶。有不少作品,不仅标出戏中的角色,而且还标明扮演的演员以及演出的戏班,如河北梆子、《闯宫》一画,就刻有梆子演员达子红、京剧演员高福安、薛凤池,反映了当年“梆簧两下锅”的演出情况;京剧《连环套》一画,刻有“天津官银号旁”、“大观花园”以及“九义合班”黑底金字招牌。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样式有整张纸的“贡尖”、三开纸的“三才”、两张纸拼接在一起的“对楼”等。画面有单出戏,如《穆柯寨》;连环画,如《四郎探母》以及几个场景组成一出大戏等。

天津杨柳青戏曲年画《四郎探母》
苏州桃花坞戏曲年画亦产生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比较兴盛。清同治、光绪年间上海繁荣起来,桃花坞的画家纷纷来上海开设画店,将桃花坞戏曲年画的工艺带到上海。故现存清代上海戏曲年画,是与桃花坞戏曲年画一脉相承的。早期苏州桃花坞戏曲年画保留至今的极少,现存《除三害》、《大闹延庆寺》为清末作品。后者为王荣兴画铺刻印,选取了《大闹延庆寺》一剧中“捉拿超凡和尚”的情节为画,画面生动反映了当年徽、京艺人表演飞檐走壁的特技。《除三害》除戏曲人物外,还画有城池、松柏、龙虎等背景,非舞台写实。苏州桃花坞画家来上海开设的画店有孙文雅、吴文艺、泰兴号、杨双喜、筠香斋等,大都集中在上海城隍庙一带。其戏曲年画保留至今的有《乔醋》、《节义廉明》、《鸿鸾禧棒打薄情郎》、《黑风帕》、
《双包案五鼠闹东京》、《白水滩》等30多幅。这些戏曲年画大都是光绪年间的作品,制作采用墨线水印,人工着色。色彩有4色、5色、7色之分。画幅有横幅、竖幅两种。所选剧目除少数昆曲外,大部分是京剧。作品采用写实的手法,所绘戏曲人物,从身段到脸谱、砌末,乃至舞台调度等均如实反映了当时上海京、昆舞台面貌。如《黑风帕》中绘有山景的硬片,《白水滩》中十一郎的服装等,都与京派不同。《绒花记》画面中的两根木柱上分别挂有“本园特聘京都杨月楼回串”、“特聘周春奎、秀扁儿、沈二小演绒花记”的字样,反映了当时戏院老板的广告意识。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