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雕刻介绍

戏曲雕刻是:庙宇,祠堂、戏楼、牌坊、民居等建筑常见的民间装饰美术作品,其品种有木雕、砖雕、石雕等。

年代: 清代
剧种: 晋剧,昆曲,高腔,乱弹,徽剧
创作者: 安徽亳州,四川自贡,山西襄汾,浙江东阳民间艺人,上海松江张氏

戏曲木雕的范围比较广,保存比较好的有安徽毫州花戏楼戏曲木雕、四川自贡西秦会馆戏楼戏曲木雕、山西襄汾丁村戏曲木雕、浙江东阳夏程里乡程氏民居戏曲木雕、上海松江张氏雕花厅戏曲木雕等。安徽亳州花戏楼戏曲木雕和四川自贡西秦会馆戏楼戏曲木雕在前面演出场所中已作介绍,不再重复。山西丁村是我国著名的旧石器遗址,现尚存万历至清咸丰年间的居民20余处。其中有一座建于清乾隆五十四(1789)的民居,在院内正厅前檐的檐板上,有戏曲木雕4幅。从右到左,第1幅为 《宁武关》,宽41厘米,高40厘米;第2幅为《岳母刺字》,宽39厘米,高37厘米;第3幅为《双官诰》,宽39厘米,高37厘米;第4幅为《忠义侠》,宽44厘米,高37厘米。这4幅戏曲木雕按内容,《宁武关》表现明末宁武关守将周遇吉一家为抵抗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而亡的故事,取其“忠”;《岳母刺字》表现岳飞孝顺老母的故事,取其“孝”;《双官诰》表现李三娘含辛茹苦,教子成材的故事,取其“节”;《忠义侠》表现周仁献妻救嫂的故事,取其“义”。四幅戏曲木雕排列在一起,恰好为忠、孝、节、义,形象地反映了民居主人的传统道德观。东阳为我国的木雕之乡,夏程里乡程氏居民由乾隆年间建造的尊行堂、慎德堂,道光年间建造的慎秀堂组成。戏曲木雕材料选用樟木,分别镂刻在厅堂的梁柱和扇门腰板、扇门锁板、涤环板等处。以薄浮雕为主,采取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内容为当年东阳三合班(所唱声腔为昆曲、高腔、乱弹)及徽班所演流行剧目,如《芦花记·推车接父》、《宝莲灯·二堂审子》、《金印记·苏秦逼仪》等共计200多出。尊行堂和慎德堂的雕刻风格相近,粗犷古朴,人物多大头胖体,不太符合正常人体比例,但盔帽、服饰、砌末等与舞台演出实况相似,有简单的景物衬托,如《芦花记·推车接父》中有局部的房屋和树木及推车等实物。慎秀常的雕工刀法比较细腻,据说主人曾令工匠到苏州、北京等地参观学习雕刻技艺。故所刻人物形象比较符合人体比例,画面层次分明,但因偏重于景物的精雕细刻,人物形象不如尊行堂和慎德堂突出。上海松江张氏雕花厅建于清末,为明代书法家张弼之后裔张祖南所有。雕花厅的梁枋上镶嵌着20余块木雕,其中有9块取材于戏曲,如《凤仪亭》、《抱妆盒》、《赵颜求寿》、《单刀会》、《激权瑜》、《反西凉》、《锤震金蝉子》、《刺兀术》等。每块高60厘米,宽100厘米。这些戏曲木雕采用浮雕手法,刀工纯熟,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如《凤仪亭》中头戴相貂,身穿蟒袍,腰系玉带的董卓,正躬身调笑貂蝉;身穿短衫长裙的貂蝉,则举袖遮面作害羞状;身穿箭衣,头紫金冠插瓴子,手执方天画戟的吕布,躲在亭外,怒气冲冲,欲刺杀董卓。这些戏曲木雕,人物比例不尽相同,可能不是出于一人之手。

安徽亳州山陕会馆花戏楼木雕《空城计》

安徽亳州山陕会馆花戏楼木雕《空城计》

戏曲砖雕保存完整的有山西壶关白云寺戏曲砖雕、山西河曲弥佛洞寺戏曲砖雕和徽州一些民居建筑中的戏曲砖雕。山西壶关白云寺戏曲砖雕镶嵌在正殿两侧耳房及东西廊房之上,雕刻时间为清嘉庆六年至九年(1801-1804),共有6幅,每幅均以两块砖横拼,高各为30厘米。第1幅为《蒋干盗书》,画面中身穿蟒袍,束玉带,头戴紫金冠,插稚翎的周瑜倚案假寐;头戴圆翅纱帽,身穿官衣的蒋干,右手端灯,左手持书,蹑手蹑脚正欲离去。第2幅为《太君挂帅》,画面上佘太君头戴风帽,穿蟒袍外加披风,蹬朝靴,左手执令旗;杨洪头发软扎,穿窄袖长袍,蹬皂靴,背“圣旨”,左手捋髯,右手持马鞭。第3幅为《朱买臣休妻》,画面左边头戴高顶软帽,穿窄袖上衣,腰束带,系小围裙,双手举挂绳扁担欲打对方的为朱买臣;右边头戴圆形女帽,发有珠饰,穿宽袖袄,左腿搭在右腿上,右手叉腰,左手举过头顶,做蛮横状的为朱买臣之妻。另外3幅均为两人武生装扮的武戏场面,难以分辨剧名。这些砖雕采用浮雕手法,刀工纯熟,画面生动,人物传神,既符合剧中规定情节,又具备戏曲表演的神韵。画面周围以戏曲舞台台口、台柱式样的花纹装饰,犹如戏台上演出的场面。弥佛洞寺在河曲县石城村,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为一面窑洞三面房的四合小院。窑洞依山挖成,青砖砌面,镶嵌浮雕装饰。最上一层为雕椽;第2层中央为“清心明性”匾额,两边为棱形雕花及斗拱垂柱,第3层两柱间檐口花罩上,雕刻着10个戏曲场面,均以雕龙图案分隔;第4层为倒梯形“富贵不断”图案,最下层为梅花边饰窑门圈口。10幅戏曲场面从右到左分别为:《白蛇传·游湖》、《渭水河》、《春秋配·捡柴》、《打子上坟》、《庆顶珠·杀江》、《八义图,朝房》、《打金枝·绑子》、《牧羊卷·舍饭》、《双官诰·教子》、《白蛇传·祭塔》。每幅画面1至3人不等,刀工精细,线条流畅,人物举止生动,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共收录徽州戏曲砖雕《张松献图》、《辕门射戟》、《九锡宫》、《挑袍》4幅,出处不详。前两幅画面规格、艺术风格相同,应为同一建筑的作品。画面虚实结合,楼台、花木、战马为写实风格,人物为戏曲装扮,刻工细腻,人物面部表情丰富。《九锡宫》和《挑袍》风格与前两幅相同,不同的是《九锡宫》场面宏大,有13个角色登场;《挑袍》在砖雕上涂有颜色,虽然年久剥落,还可见红色和绿色。

戏曲石雕以石牌坊和殿堂石础上比较常见,如四川汉源九襄节孝石坊戏曲石雕、四川雅安上里双节孝石坊戏曲石雕、江苏高淳祠堂柱础戏曲石雕、江西上饶玳公祠《浣纱记》戏曲石雕等。四川汉源九襄节孝石坊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位于九襄镇川滇道上。石牌坊高13.3米,为4层4檐格局,上面有石雕186幅,其中戏曲石雕48幅,可以考辨的剧目有《秉烛待旦》、《花鼓闹庙》、《小放牛》、《火烧绵山》、《完璧归赵》、《战潼关》、《琵琶记》、《柳毅传书》、《长生殿》、《西厢记》、《槐荫记》、《连环记》、《截江夺斗》、《刘备招亲》、《郭子仪卸甲封王》、《四郎探母》、《穆桂英招亲》、《西游记》等。石雕采用浮雕的手法,画面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人物生动传神,富有舞台韵律。四川雅安上里双节孝石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位于雅安县城以北27公里的上里乡田家坝。牌坊为4柱3间出檐式,高11.25米,宽7.8米。牌坊上除刻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等吉祥图案外,还刻有20余幅戏曲图案,其中《太白醉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舞台演出的风貌。画面中的李白左腿高抬,高力士低跪捧皂靴,杨贵妃立在旁边捧砚,李白一手揽须一手挥笔写国书,蕃国使臣单腿下跪接书。画面生动,人物传神。石刻原着色,因年久而剥落,现仍留有彩色遗痕。江苏高淳祠堂柱础戏曲石雕分布在淳溪镇和沧溪、下坝、固城等乡的祠堂建筑物木柱底部的石墩上。这些石墩有方形、圆鼓形、圆鼓八面形、圆鼓六面形等,高46厘米左右,周长210厘米左右。石刻的年代约在清中叶至清末,大部分为花鸟走兽图案,其中5座石墩雕有戏曲场面25幅。可辨认的有《打虎》、《相命》、《凤仪亭》、《绣襦记·打子》等。画面高20厘米,宽13厘米,采用剔底浮雕法,形象古朴。江西上饶玳公祠位于上饶县应家乡安坑村,《浣纱记》戏曲石雕共两块,分前浣纱记、后浣纱记,各长230厘米,宽107厘米,厚20厘米,镶嵌在祠堂的大厅两侧。石刻是以明代剧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为蓝本创作的,在44组画面中,雕刻了240个人物形象,反映出剧作完整的戏剧情节。其申有不少画面人物形象生动,富于戏剧性,如《允降》,画面上吴王夫差坐桌后,伯嚭、伍员站立两边,夫差左手拈髯,歪着头面向右,似乎在听伯嚭说什么,文种跪扑桌前,戴纱帽的伯嚭双手举起,作投降状,像是在向夫差表达文种的意思;伍员头戴相貂,左手拈须,摆右手作阻止状。人物的性格、心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再如《问疾》一场,画面中夫差手撑左额伏案而坐,两旁伺立着侍臣,前面放一马桶,越王勾践正弯腰伸手向马桶中掏粪尝试,右边的妇人双手掩鼻,勾践身后的一名侍从在观望。画面再现了身为阶下囚的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情景,形象地反映了“卧薪尝胆”的主题。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民俗

戏曲年画介绍

2021-7-25 14:50:12

戏曲民俗

戏曲剪纸和刺绣介绍

2021-7-25 14:55: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