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和刺绣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品,常用来美化和装饰居住环境。
以戏曲为题材的剪纸,在北方农村很普遍。山两的晋南、孝义,河北的蔚县以及黑龙江等地是闻名国内外的剪纸之乡,这些地方的戏曲剪纸以构图精巧、做工细腻、形象传神著称于世。如孝义康秀卿的《断桥》,画面右边的青儿怒许仙不分好歹,举剑欲杀,白素贞急忙阻挡,右手推许仙,左手挡青儿,很有戏剧性。张吉英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画面为孙悟窄和白骨精在空中交战的场面。白骨精头戴双翎额子,举双刀向孙悟空刺杀,孙悟空双手举金箍棒反击。二人脚下有祥云图案,造型生动。宋林生的《五鼠闹东京》为卢芳、韩彰、徐庆、蒋平、白玉堂等5个人物造型,其举止、神态、装扮与舞台形象无异,个个惟妙惟肖。穆继武的《打渔杀家》、《藏舟》、《舍饭》,选取了该剧典型的舞台造型,并以与剧情有关的形象加以点缀,如《打渔杀家》在画面左上角剪了一条鱼;《藏舟》不仅使人物站在船上,而且在他们头顶的左上角剪了两只喜鹊,寓意以后结为百年之好。晋南的戏曲剪纸《双锁山》和蒲剧马武、秦英脸谱,河北蔚县的戏曲剪纸《十五贯》和戏曲脸谱都是在白纸剪成的作品上再涂以色彩,增强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力,具有绚丽多彩的风格。黑龙江民间的戏曲剪纸除作为窗户上的装饰画外,还与挂在门檐上的挂钱结合在一起,如《王二姐思夫》、《花园会》、《花为媒》、《断桥》等,将人物与景物及装饰图案结合在一起,更具有民间美术的装饰效果。
以戏曲为题材的刺绣比较少见,在编纂《中国戏曲志》时,戏曲工作者在山西和吉林民间有所发现,如晋南发现的戏曲刺绣《双锁山》、《西厢记》、《表花》,吉林发现了一批幔帐套上的戏曲刺绣,画面有《状元祭塔》、《借伞》、《赶三关》、《打金枝》、《武家坡》、《前世姻缘》、《夙世仙缘》等。刺绣因受自身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以图案见长,不善于表现人物,但晋南的戏曲刺绣《双锁山》和《表花》却造型生动,人物的面部表情也比较有戏剧性。吉林的幔帐套戏曲刺绣,富有民间刺绣的装饰放果,风格古朴粗犷。
明末清初以来,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三次高峰,也是中国戏曲文化深入民间,深入民心的时期。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戏剧文化像中国戏曲这样,能渗透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戏曲的内容影响着观众的思想道德,而且戏曲的艺术品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情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拉大了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审美意识的距离,但是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形式,它永远不会消失。戏曲产生于民间,民间需要戏曲。当戏曲重新回到民间,我们的戏曲艺术家把民间作为自己生存的土壤的时候,戏曲的百花园一定会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